初中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之我见
2018-09-04杨疆
杨疆
【摘 要】初中是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具有人文性,学习语文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中对于审美教育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做出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52-02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学价值已经超越了理论研究的范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拥有审美情趣,就可以发现生活及其周边的美好,让生活充满情趣,提高个人品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重点教学任务之一,可是受到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之上,在审美教学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缺乏审美情趣的语文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审美教育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一、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形象性的审美方式更便于接受,为此语文审美教学的效果要优越于音乐审美教学。音乐教学需要结合气氛、意境、音调、节奏多种配合之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凭借抽象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所带来美的意境;而语文教学是通过文字来传递美的信息,学生可以在文字的品味中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这种来自于文字传输后的审美教育具有充分的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品味,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
(二)情感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美的艺术来源于情感上的共鸣,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学就需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想真正的体验到“情语”就需要在语文学习中品味,语文教材都是来源于国内顶级的专家学者编排,具有丰富的教育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饱含深情的作品,只要耐心的品味,就可以从中体验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从真情实感中受到审美教育。比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可以从中体会到深切的“母子情感”,世间最质朴与伟大的情感就是最佳的审美教育素材,为此语文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三)愉悦性
美的艺术价值在于给人传递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具有传递积极的正能量,通过学习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可以保持身心愉悦,得到来自于“美感”的舒适。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作者用诗歌般的精美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魅力的“荷塘月色”动态图,学生在作者优美的文笔中感受到来自于“荷塘月色”的美感,为此身心愉悦,从中受到景色之美的感染,保持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饱含了愉悦性的特点。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刻板化、分数化的缺陷,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基础教育素质的重视不够,往往只注重分数,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状态。初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各种理念和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发展,在这一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品味,很难自觉地分辨出社会中美的物质,由于缺乏审美方式,极有可能出现美学价值判断偏差,会把社会中丑陋、不健康的现象当成美的表现,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审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人们只注重于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却并未将审美教育也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缺乏目标就等同于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不会自发的引起重视,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审美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被重视,让语文教学的意义受到限制,只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自觉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审美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审美教育未能充分地发挥应有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对于审美教育习惯运用正面评价方式,即善于向学生展示“真善美”的教育内容,主动去回避“假恶丑”的社会不良现象,给学生造成审美假象,会让学生误认为社会上的所有物质或事件都是“美好”的,缺乏区别“美”与“丑”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的审美观念过于片面化,不能在生活实际中准确的辨别“美”与“丑”。
三、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初级阶段,审美感知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发现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诗歌富有韵律美、结构美,散文富有文字美、画面美,小说跌宕起伏等特点都具有美学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教师只需要在课堂教学时,适当地挖掘细节,从细节中发现美的内容,就会让学生从中受益,经过教师反复教育,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到发现美的方法,从而自觉形成符合自己认知特点的审美感知方法。
(二)初中语文的审美感悟
审美感悟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基础之上的情感,它是一种升级版的认知方式,为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感悟教育就必须在学生具备审美感知能力之后开展。在审美感悟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从学生出发,提供适宜学生分析的美学案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感悟。比如在教学《爱莲说》时,刘禹锡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教师要以此为审美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当前的知識经验结合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知道作者不愿在社会不良风气中同流合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明白作者高尚品格所带来的美感,接着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自觉形成坚持原则的个性,让学生知道坚守与正义所带来的道德美感。
(三)初中语文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完成审美体验,具备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仿写的格式,来锻炼学生的审美体验,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就永远不能发光”、“航船如果害怕触礁,就永远不能远航……”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语文的人文属性让其具备了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文字把抽象的美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文章中的“美”,提高了审美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策略,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