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课本感悟生命的价值

2018-09-04殷勇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杏林文本课文

殷勇

生命属于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生命重视,也是现代教育的天职。所以,现代语文教学课堂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能够对课本进行解读,对语言进行品味及感悟,并且还要实现情感体验,从而唤醒生命。在此基础上,还要使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我的改善,以此生成智慧,弘扬生命。所以,现代语文的教学过程,简单来活就是对文本解读和对生命感悟的过程。

《生命生命》是现代义务盲校实验教材中第八册的散文,其具有丰富的生命哲理。《生命生命》的作者为台湾作家杏林子,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三个事件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并且对生命的含义及价值进行了阐述。

生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尤为沉重的话题,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生命这一概念。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根据简单生活对生命内涵进行感悟,使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对学生讲授此篇课文的时候,其不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对生命概念进行解说,也不能够以教师身份对学生讲述生命意义和价值,而是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属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求,从而使学生和文本对话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使学生能够利用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快速读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和课文进行深层次的,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如何珍惜及关爱生命。以下就选取其中的部分片段,进行《生命生命》的教学赏析:

片段1:

教师:在读到《生命生命》这一课题的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学生A:我想问,到底生命是什么?

学生B:我想问,生命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学生C:我想问,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关爱、珍惜生命?

教师:你们都是喜欢动脑筋思考的好孩子,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题,看看这个题目和我们之前所学习的课文题目相比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这个题目中反复使用了两个生命。

教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是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题目中要使用两个生命,那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此篇课文的第一句。

学生: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教师:通过课文的第一句就可以知道,作者是在对生命是什么进行思考,我们也在对生命是什么进行思考,那么就让我带着这个疑问走入课文进行感悟和思考。课文中一共讲述了三个和生命相关的事例,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能够边听边思考,之后概括性的说出课文中的三个事例。

评析:此片段通过读题对课文进行质疑,引领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然后自然而然的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文本中。在最后使学生听读的时候播放相应的配乐,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且进入到文本中对课文进行感悟。

片段2:

教师:之后,我们在对《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进行了解(向学生展现杏林子笑容非常甜美的半身照片),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觉得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E:作者非常的美丽。

学生F:作者非常的快乐。

学生G:作者非常的幸福。

学生H:作者非常的优雅。

教师:在我看到作者笑容如此灿烂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也被作者的笑容所吸引,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阳光、美丽的女生。但是你们知道么,杏林子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要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她全身大部分的关节坏死,六十一岁去世,在这五十年中,她的腰不能弯,腿不能动,头也不能够随意的转动,只能够保持同一個姿势,在轮椅中度过了五十年,你们能够想象么?我能够感受到你们的震惊,杏林子从十二岁就生活在痛苦中,但是她并没有诅咒生命,反而是对生命一如既往的热爱和歌颂,积极的面对生活,她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爱,我一无所有”。(之后教师再一次为学生播放作者杏林子的照片,播放《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心灵能够受到震撼。)

评析:看到《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阳光甜美的笑容,没有人会觉得她是一个残疾人。在看到杏林子变形双手的时候,也没有人会想象到她能够写出这么震撼心灵的文章。在教师向学生们出示图片的时候,能够使学生们的灵魂受到碰撞,为学生带来较大的震撼。

现代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属于教师、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引领、引导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配合音乐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自然的进入到课文中。并且使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受到作者良好思想的熏陶,从而更加的感悟生命。使学生能够进入到语言文学长流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使文本转化成为言语,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和生命的质量。

(作者单位:凉山州喜德县冕山中学)

猜你喜欢

杏林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双减”,如何确保落地实施不走样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以爱育爱,让童年精彩绽放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