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无反顾之后的不胜唏嘘

2018-09-04李子辉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爱情观女性意识安娜

李子辉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一个追求爱情,勇于向社会制度和世人眼光发起挑战的女性形象,这无疑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但安娜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的结局却是暗淡悲惨的,卧轨赴死的悲剧正是安娜所追求的爱情带来的苦果,安娜之死所反映的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愛情观的控制,还有安娜对于世俗舆论的心有余悸,是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不彻底性的证据。

关键词:女性意识;爱情观;安娜·卡列尼娜

一.引言

女性意识作为当下社会语境一个大热的话题,频频出现在各种公共话语中,以至经典文学作品中那些反映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又一次的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再剖析的理论条件。何为女性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女性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中也是独立的个体,应当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力和义务;意识到目前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并因此反抗。

爱情观和婚恋观是女性意识的一个直接反映,不同时代的女人对爱情的理解、追求,对婚姻的要求、对自我在婚姻中的定位、角色分工等都是女性意识觉醒程度的一把标尺。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从诞生至今,一直被奉为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在主流评价中,安娜被认为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具有个性解放思想,并敢于向旧制度挑战的出色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一切美好的品质。而对于她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评论家们似乎是顺理成章式的就把安娜最后的可悲结局归咎于黑暗的专制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从而歌颂安娜对自由与爱情的执着追求。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也许我们把安娜的义无反顾上升到了一个过高的高度,过分肯定并赞美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忽略了安娜身上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彻底性。

二. 摇摆的天平

按照西方戏剧的悲剧分类,安娜的悲剧可以看成是命运悲剧,但性格悲剧仿佛更合适。安娜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是义无反顾的,可内心里却是犹豫不决的。她出身于贵族家庭,所以她无法摆脱当时社会加于上层妇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她的束缚,并且以此为准绳,以男权视角衡量审视自己的言行。隐藏在无畏追求与勇敢反叛背后的,是一个怯懦,犹豫,矛盾的安娜。她的内心是挣扎的:“我是一个坏女人,我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

外在的秩序让社会和世界和平,内在的秩序让内心平静安稳。我们并不是要为封建专制制度辩解,而是要把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形象从太过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中抽离出来,安娜敢于打破外在不合理的秩序,却没有平衡好自己内心的矛盾。她的女性意识萌芽,却未完全地觉醒。

在家庭中,安娜是一个妻子,而且是一个母亲。虽然安娜与丈夫之间的婚姻是不幸的,但是她深爱着她的儿子。在这一点上,无论追求真爱与自由多么具有合理性,封建社会的道德如何扼杀人性,一个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是不能够逃避的。如果为了自己的所谓真爱而放弃母亲的责任,这种追求的崇高性便可见一斑。

由于儿子的牵绊,安娜的处境如同一架摇摆不定的天平,一端是爱情,一端是道德,这必须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主流评价中大多否认这种道德的合理性,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束缚女性的道德。更是把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公爵视作虚伪的上流社会的典型代表。然而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人物并非如此单薄,卡列宁这个人物形象多是被视为可憎的,在爱情旗帜被高举的风潮下几乎成为了制度的维护者,保守,虚伪的代表。因为他没有给安娜想要的爱情,也不同意安娜的离婚要求。可从现实生活来看,他始终维护自己的家庭。维护家庭是没有错的,这无关封建专制也无关阶级属性,只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挽留。安娜被弗龙斯基抛弃后,告诉她的儿子要爱父亲:“你要爱他,他比我好,比我善良,是我对不起他。”安娜死后,卡列宁还收养了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私生女,但这种接近底线的妥协被认为是一种虚伪。

再看安娜的情人弗龙斯基,他虽然是安娜追求自由爱情道路上的启发者,但最终由于他的始乱终弃,他抛弃安娜的原因被解读为对上流社会的回归,他对爱情的不坚定也被认为是贵族阶级固有的骨子里的放荡。但实际上,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贞是与其阶级属性无太大关系的。

无论是卡列宁还是弗龙斯基都被片面的解读成一个扁平人物,即伪善可耻的上层人士。这显然是带有解读者主观政治意识形态和对人物理解不全面地因素存在的。

安娜控诉贵族阶层的虚伪,但是她却也是其中一员,在前往莫斯科劝解嫂子多莉时,在知道哥哥有婚外情的情况下,极力的劝解嫂子原谅哥哥,并对嫂子说:“他爱你胜过这世界上的一切。”最终,安娜用这些毫无根据的瞎话成功的劝说了嫂子原谅出轨的丈夫,不与其离婚。从某种角度看来,我们是否能把多莉之所以做一个受欺骗的可悲的男性附属品而且心甘情愿的原因,归结到安娜的推波助澜上呢?这也是安娜身上不彻底的女性意识的体现。所以我们说,安娜的悲剧是不能够完全归咎于外界的,更多的原因来自其自身。

三. 爱情破碎谁之过

在爱情与道德的两难选择中,安娜选择了爱情。但最后爱情的破碎喻示她的追求失败。安娜追求自由,但自由是什么?诗人北岛说:“对于惶惑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存在的,对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可及的。”安娜的内心摇摆不定,充斥着犯罪的内疚,她必然是找寻不到真正的自由的。安娜追求爱情,可是她对爱情理解的盲目与偏狭,视爱情如生命的错误认知决定了她的爱情必然是要破碎的。她依附于男人,无论是她爱的还是不爱的,实际上她缺少的并不是被封建专制扼杀了的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权利,她缺少的是独立的人格,是女性的个体意识。

安娜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娜拉,鲁迅《伤逝》中的子君都是非常相似的。她们是爱情的奴隶,在叛逆出走之后,要么回去要么堕落要么死亡。子君从父权体系中脱离,却投入了夫权的怀抱。正如安娜,与卡列宁在一起不幸福,与弗龙斯基在一起被抛弃,她始终没有脱离夫权。没有独立的人格,任何形式的反抗都终将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无论是安娜在选择上的摇摆不定还是其在爱情中处于被动的依附姿态,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彻底性。这也是悲剧酿成的最大成因。

安娜看似是有选择权的,但实际上安娜没有,她受控于爱情的诱骗以为自己掌控了爱情,却没想到是从一段不幸福的爱情到另一段不幸福的爱情而已。她没有作好不被爱的准备,满心期望的只有爱情的甜蜜和情人的呵护,她被命运戏弄着半推半就,看似“勇敢”地抛弃了婚姻,再一头扎进另一段爱情,却从不考虑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别的选项。

四. 安娜之死

安娜最终走向死亡是必然的,她反叛原有的生活规则,却又没有建立起新的生活规则。在中间地带游走,是不能被社会容纳的。

火车站与卧轨而死是小说的一条线索。安娜与弗龙斯基第一次见面便是在这个火车站,在安娜察觉到弗龙斯基已经厌弃她的时候,她又来到这个车站,想起了初次见面那天车站被轧死的人,她明白自己该怎么办。但最令人唏嘘的是,安娜选择这样一种死法似乎是想要唤起已经把她抛弃的弗龙斯基的怜悯之心。她记得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弗龙斯基曾施舍了200卢布给被轧死的人的妻子。可怜又可悲的安娜想要用自己的生命和相似的场景来使弗龙斯基感到悔恨。死了——它将会后悔,会怜悯,会爱,会为她痛苦。

基于此,安娜的死亡并不能看作是执着追求爱情与自由失败之后高尚的殉道。因为她至死都没有脱离对男人的依赖性,没有获得独立的人格。她的死是对社会道德的心有余悸,是爱情失败后进退两难的谢罪之举。她的生命被自己当成了一个手段,用以唤起弗龙斯基的怜悯,多么可悲的安娜啊,在爱情彻底失去之后,將自己也低进了尘埃里,只求怜悯就足够。在可怜又愚蠢的安娜眼里,仅仅是可能通过相似场景唤起旧情人的怜悯、悔恨或者一丝丝爱意,就算搭上性命也值得,而讽刺的是,这相似场景的主人公仅仅是一个乞丐,但安娜之于弗龙斯基,何尝不是一个乞讨爱情的乞丐呢?

五. 安娜卡列尼娜的现实意义

我们一直在呼吁女性独立,一直在批判封建专制和旧社会对女性的迫害。对于长久以来女性婚姻恋爱不自由,被强制遵守旧道德等等一切迫害行为,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争取女性的经济独立,但是仅仅经济独立也还是不够的。

从安娜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爱情对于女性来说是全部,对于男性则不然,这与女性是否有经济来源是没有关系的,在现代社会中也不乏富有的职场丽人为爱痴狂。实际上这才是最迫在眉睫的根本问题,当女性的学历和收入已经达到与男性比肩的状态时,社会文化环境对女性的精神控制才是造成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受阻的最大障碍,公共媒介传播的“爱情至上论”影响着青春期的女孩儿们,电视剧、电影、小说里充斥着公主只要找到王子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的戏码,“颜值即正义”的观点被奉为真理,女生只要打扮得美美的等待着被追求……在这样的精神控制与基于男权视角的爱情观养成下,爱情足以成为控制女性的手段。于是乎,当失去爱情之后,安娜连生命都丢弃了。

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意识觉醒强调女性要有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其实并不局限于此,真正的人格独立包含了经济独立,单纯的经济独立却不意味着人格独立。真正的人格独立要求女性以自我的发展为主要诉求,是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去寻找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而不是以爱情为养分的鲜花,或者缠绕男性的藤曼,一旦失去了他人的供养,就只有香消玉殒一条路可走。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爱情的殉葬品——简析安娜形象[J].学理论,2013(15):174-175.

[2].康晓蓉.爱情错在哪里?--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与死亡谈起[J].书屋,2014(2):44-48.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爱情观女性意识安娜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安娜作品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