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品课过分使用多媒体的误区及对策
2018-09-04张厚华
张厚华
摘要: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被应用于教学,对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师对学生的诸多影响。只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大效果。本文列举了初中思品课过分使用多媒体的误区,并提出了纠正这些误区的策略。
关键词:思品教学;多媒体运用;存在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78-1
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思想品德课后,发现一些思品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有的作用。如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成就(人教版九年级),又是神州七号上天,又是我国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分析和讲解,学生只被画面所吸引,对问题的认识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由“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多媒体手段只能为教学提供形象素材,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世界文化之旅》(人教版八年级上)一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各国文化标志展示出来,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思想品德课变成了看戏。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取得高效率,而前面所说的“学生成为观赏者”则背离这一要求。
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思想品德内容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而已,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概念、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教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总之,课件的设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要有鲜明的目的和实质的内容。
四、课件僵化,不能适应灵活多变得课堂
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通过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学习内容,掌握丰富的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课堂也具有不可控性,学生的突然提问,通过交流讨论得到的新观点往往超出了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如果能及时的利用、适时地引导,甚至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深入探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对突发情况的及时解决会极大的优化课堂,显示了教师对课堂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应变能力,闪现出教师智慧的火花,往往成为这节课意想不到的亮点。
有的教师虽然课前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是忽略了课堂出现突发问题的可能性,课件不能中断或略去某个部分进行其他步骤,缺乏灵活性,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极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甚至硬生生地將学生拉回到课件原来的步骤中去,给学生僵硬之感,错过了一次开启学生智慧的绝好机会。好的课件应注重它的灵活性、实用性、应变性。教师在制作课件前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使课件能随时中断或跳跃进行某个部分,使课件能适应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
总之,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