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8-09-04叶灿宗
叶灿宗
【摘 要】化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特点,研究物质结构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以此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发生着化学反应,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与分析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在硬件方面要求较高,这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仅是农村化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本文就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化学;农村;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04-0097-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化学作为初中生的主要课程之一,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初中阶段是化学教学的起始阶段,这对于化学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所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的一些现状分析
对于初中而言,化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化学需要具备客观、严谨的思维方式。学生把学习兴趣投入到化学实验之中,为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反应感到惊奇,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充满期待,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在于好奇心理,而并不是对于化学知识学习本身,说明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化学思维。在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化学思维前提下,学生在化学学习时就无法形成认知内驱力,对于化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会感觉非常困难。
初中化学是学生系统接受化学知识的起点,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主,而不是把化学知识内容输送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中考之上,尽管中考重在考察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但是仍然以试题形式体现,为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就完全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输送”之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学生原本就没有形成較为成熟的化学思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并没有以学生为本,仍然把化学知识内容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之下,为此学生就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2 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本就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应用型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只要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化学的神秘和魅力,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确保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保持充足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就是课堂的导入环节,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可以起到一定的实践效果,教师可以列举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用碘水把无字的纸条变成有字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会被电影中的片段牢牢地占据,接着教师告诉学生提前用米汤在纸上书写文字,然后晾干就无法看到纸上的文字,用碘水滴落在上面就可以将看不到的文字显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也正是化学在实践应用中的一个缩影。
2.2 设计良好的化学学习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的很多理论与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到化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在讲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一边不断往透明的玻璃杯中添加食盐,一边观察杯中的现象,一直加到杯底有沉淀的时候才终止。这时教师就顺势提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师设置的实验情境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投入到实验之中,通过观察杯中有无沉淀物的现象来判断是否饱和就是一种化学思维方式,由此可见良好的化学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到化学知识,达到启迪化学思维的教学效果。
2.3 遵守学习规律,选择方法指导
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规律,而认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时,要采取“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之上,并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从学生出发,认真的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学生的特征,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