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2018-09-04汪荣晶
汪荣晶
【摘要】数学教学的关键是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理念。数学教学的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思维场所,作为数学课堂主导的教学任务是营造让学生“动”的氛围,为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探究、小组交流中寻求数学真理。
【关键词】图形教学 “动”起来 自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144-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图形知识的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它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为其创设条件,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动”起来,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动”中愉悦的学数学。
一、在实践中让学生“动”起来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知识在学习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空间观念,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一年级《有趣的拼搭》时,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过的立体图形,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作品。整节课让学生始终参与其中,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动起来。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将身边的物体应用得恰到好处,拼成了许多东西……一件件精彩纷呈的创意作品令人惊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很高的求知欲望,掌握了图形的基础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二、在观察中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活动单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愿意去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给小熊进行拍照,然后观察拍到的图形,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拍出照片中小熊的样子。然后教师出示照片,学生进行判断,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在小组进行交流,明白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在头脑中得到不同的图像,这样的动脑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人人參与。这项活动安排,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到现实,又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加深对旋转知识的理解,而且尝试用数学眼光看周围事物,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整节课都是在观察物体中进行,从而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三、在交流中“动”起来
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有表述想法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目的。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表述、同桌互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课堂互动是重要环节,在小组讨论时老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表述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表述自己的见解。
四、在探索中“动”起来
我们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去自主探索、表现、参与、体验,在活动单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主动地构建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放飞心灵,张扬他们的生命活力。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做角,然后按照给出的要求在小组中活动:把角张开得大一些,再大一些;把角张开得小一些,再小一些,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动手操作的结果再进行小组交流,老师相机提出问题: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这样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学生不仅能发现比较角的大小中蕴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参与了角的大小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知识记忆的要深刻得多。
小学阶段进行图形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让学生在动中去表述、去思考、去观察。尽量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给学生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愉悦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