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细作·深耕

2018-09-04李萍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借力乡土文化

李萍

【摘要】新课标倡导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心得做如下阐释:借力“乡土文化”,寻找素材支点;细化课堂指导,追踪训练全程;深入修改反思,拓展思维平台。通过探究“乡土文化”与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整合策略,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实效。

【关键词】乡土文化 质疑问难 借力 细化 深耕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2016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Z160497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8-0087-02

在议论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常常有概念片面化、堆砌事例、文体混乱、胡乱套作等毛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常识,缺少系统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构架。针对此,笔者认为,议论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取舍、追问、反思能力,帮助学生摆脱因思维能力不足而囿于作文泥淖的窘境。

针对近年来民俗文化在高考中出现比率越来越高,笔者希望引导学生从身边文化开始,了解生活,理解文化,帮助他们更好发展写作思维,传承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将较为零散、感性的文化现象,梳理整合加工转化为资源,结合议论文写作训练,通过借力、细作与深耕,以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力和传统文化的感知力,更有效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一、借力乡土文化,寻找素材支点。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土文化中留存的风俗、宗教慢慢地被忽略、被遗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这种文化,通过借力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升其语言的表现力,增加其生活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然后在此基础上细作深耕,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做好活动预案,引导学生置身乡土文化,触摸其温度。

要想引导学生走进乡土文化,教师必须做好预案,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完成收集乡镇过年的习俗、走访 “廊桥、民居、宗祠、文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任务,收集有关民俗文化、宗祠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料。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上交成果,但必须有结论。分组时教师对地域分配、男女比例,学生个性、语文表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尽量让学生在假期能够愉快参与活动。走入生活,触摸乡土文化的温度,汲取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关注活动过程,指导学生筛选提取素材,感受其鲜度。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关注,指导学生编写预案,分类筛选资料;列出一些地方名人传记、历史典籍以及近年来对乡土文化的研究成果,供学生阅读。比如在有关年俗收集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年味变淡的原因,新年俗的意义及其影响”等问题的思考走入生活,不仅将活动作为综合实践课程来做,而且让活动与语文学习紧密相连,在活动中有感受、有思考。

(三)整合活动资料,梳理内容,提炼训练项目,增加其厚度。

收集者当然不仅仅只有学生一方,作为教师应该对有关活动结果收集整理,并且梳理成适用于议论文的训练项目。将其用于议论文的梯度训练中。因学生有了实践的参与,积累了一些经验,写作时一般不会去胡编乱造;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加提示,多数学生能够调集经验,投入思考,完成写作任务。笔者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成果提炼出适当项目,从“年味变化” “家风家训”“大圣文化之影响”,分别用作立意、思路展开、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训练,有时一项内容可以用于多项训练。这样可以比较节约高中学生的课外实践时间,又能为作文训练提供素材,增加了活动成果的厚度。

二、细化课堂指导,追踪训练全程。

立足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细化课堂指导,做好落实工作。让学生通过训练,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了解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路径。

(一)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明确训练目的。

在議论文教学过程,最初从单个任务开始,进而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添加多个任务,但在多个任务驱动时将新增的任务作为评价的侧重点,将作文过程分为若干个项目序列,每次指导或讲评围绕其中一个展开,以任务为载体,达到训练的目的。

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阐释概念的能力比较弱,针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先将阐释概念几种方法加以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课内写几句,用实例来强化学生对阐释概念方法的认知。例如,在阐释概念时可以借助“不是……而是……”“其特点包括……”等句子来完成比较、概括,进而明晰概念特征。

下文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针对 “好家训,真至宝”对关键词“好家训”做的一段阐释:

好的家训对于一个家族的兴衰来说至关重要。就这两则家训看,好家训的核心特点包括“崇德与学习”,以崇德作为其为人之本,以学习来促之不断进步。子孙以“德”“学”为训,鞭策自己,不断提高修养与能力,以保持或再造家族的兴盛。

一次训练围绕一个具体任务展开,让学生比较容易完成任务,这样比较有成就感,也就消除学生对写作的反感情绪,让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渐提高。

(二)以质疑问难为助力,贯穿训练过程。

有人认为“写文章就是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内省。但如果没有追问,思想不会随着文字成熟起来的,而追问是内省的外化,在写作中,“内省”是一直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的,因此质疑问难应该成为贯穿训练全程的推进剂。

质疑问难最初可以是粗框架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提问训练方式列出写作提纲,进而在本论部分的推进也可以借助以上模式,再追问,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下文是学生在追问“‘好家训一定成为‘真至宝吗?”之后悟出的道理——要想让好家训成为珍宝,还需要代代相传。通过追问,支撑论证的内容更加充实了。

质疑训练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的惰性。人的思维惯性与惰性无法回避,稍不留神,就会陷入习以为常与自以为是的思维困境里(余党绪语)。借力于质疑训练,让学生重新分析评估自我的论证依据,再次出发寻找支撑论证的材料,使论证更加充实深刻。

(三)以段落训练为路径,落实训练任务。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的观点,将知识分为陈述式、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种。笔者认为段落训练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路径。只有对后二者逐渐熟悉,了然于心,才能将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由于段落训练具体而微,它可以通过体式结构,针对重点强化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结构、论证路径、论证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以达到完成议论文的“入格”“合格”训练的目的。通过段落训练为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经验,并且为今后作文盘活存量,激活增量做好准备。

在写作单项训练中,一般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针对侧重点写一个较为完整的段落,通过训练让学生熟悉具体的写作要素;同时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较好地完成任务。综合训练也可以在列提纲之后,选取必须凸显训练任务的段落加以完成,一来任务明确,学生不能借助网络复制粘贴,二来因为耗时不多,符合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外学习时间分配的学情实际,从而较好地让具体的任务落到实处。

三、深入修改反思,拓展思维平台。

(一)抓住认知弱点,强化定位意识。

学生在作文过程出现的诸如片面化、堆砌事例、不够深刻等问题,大多都是因为认知较为模糊,对写作任务认识不够清晰,缺少定位造成的。教师在指导修改时,一定要让学生将“论题”判断清楚,在论证过程中是要阐释、分析还是评价。阐释过程中性质、特征是否有遗漏,分析过程是否抓住主要矛盾,评价是否客观公正。作文讲评课后,经过老师或同学有针对性的批改建议,加上课堂中同学的评议,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写作任务哪部分完成不足,重新定位,让文章的论证更准确。

例如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学生对材料或命题的理解与认知常常不够全面,常常将一些影响任务完成的细节丢失,以致于论点不够鲜明,或者议论不够深刻。在训练学生写作命题作文“好家训,真至宝”时,学生只注意到了“家训”与“至宝”,在论证过程中似乎有家训就是至宝,忽略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好”与“真”,在作文讲评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后学生对话题中的关键词领悟得更加透彻,论证条理也更加清晰了。

(二)抓住认知盲点,深化对话意识。

在議论文写作中,学生常常出现的一类问题是把话说得极端,走单极路线。针对这一类问题在指导修改时,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让议论文真正“议得起来”。具体可以借助“有的人认为……”句式,就与自己论点不同甚至相矛盾的看法来展开论证,补充印证己方观点的依据,让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学生在深入探究大圣文化后,思考大圣文化的真伪时,谈及“顺昌宝山大圣文化与《西游记》”关系时只谈宝山支撑大圣文化的理由,忽略在许多人看来将虚构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与宝山的关联是一个笑话的看法。教师建议学生阅读有关典籍,了解“大圣文化”的形成历史以及《西游记》成书时间、过程。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注重对话意识,使文章的论证依据更加充实、完备。修改之后的习作抓住了“民间故事”中大圣形象的形成过程和宗教文化的特质,针对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补充了依据,使文章论证色彩更加浓厚了。

(三)抓住认知痛点,渗透思辨意识。

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是作文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在内省过程中通过多个轮次的追问与答疑来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害怕的就是设置追问的问题。要让质疑过程提出有效问题,就必须从矛盾处入手,通过制造矛盾的张力,来达到辨清性质、分出对象、厘清处境、明确价值取向、关注时代需要的目的。这恰恰是学生作文的痛点,修改过程其实必须在质疑答疑的多层对话与商讨中下功夫,才能让文章走向深刻。

学生在对《顺昌宝山大圣文化与<西游记>》讨论时,从“两者影响是否相互影响”出发,设置问题,再答疑反复追问。修改后的习作,不仅从原有单方面谈大圣人物形象对《西游记》影响,也谈到《西游记》对大圣文化的影响,还从大圣文化的特质、影响和作用指出了其蕴含的深层含义,使文章论证更加完备与深刻。

总之,在整个课题探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借力、细作,进而深耕,培养学生取舍、追问、反思的能力,逐渐消除学生惧怕和厌倦写作的不良情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较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停下来·找替代·合理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8

[2]连肖珠.《辨出多种可能 多层对话商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0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借力乡土文化
竭力与借力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