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矫正教学理论探究

2018-09-04陈海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探究

陈海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矫正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目前还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也缺少相关的文献研究,教师可从学生认知过程和身心发育方面感悟矫正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课堂教学;矫正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5-0078-02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时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初中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高中时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小学到高中,是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再到发展为科学精神的过程。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将达到基本成熟。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但不一定都正确,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常常由现象形成结论,有悖于科学本质。这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矫正,初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到了高中成绩大幅度下滑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以前的错误认知没有得到矫正。

一、矫正教学理念的形成

1.矫正教学概念的提出

矫正教学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定义,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对学习与行为不良者、认知出现错误或偏差时实施的教育措施。针对课堂,我们说是矫正教学,在其他方面常说是矫正教育。矫正教育更加能突出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属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2.矫正教学理念的历史追溯

广义的矫正教育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强制教育方法及其有关思想。在古代,灌输社会认可的道德观念,改变人的动物劣根性,不是年轻人所能自觉接受的,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实施强制手段。据一些史书记载,从我国舜帝开始就有强制教育了。《尚书·舜典》中提到“扑作教刑”,这里的“撲”就是用特制的木棒鞭打的意思。当时的教官也是执行刑法的人,用特制的木棒作为处罚的刑具,称作“教刑”。古代教刑是刑罚中较轻的一种,对于不务学业或有一般违纪行为的人,罚其体而警其心。从字义上说,在《说文解字》中“扑”有轻微击打之意。“教”字在甲骨文中,左半部分象征“子曲伏于父”,右半部分象征手执木棒的样子。造字者从字义上明示以小击施教。上不施小击,则下必有不乐孝法者。李阳冰释“改”曰:已有过,小击之即改。教者,所以教人改过迁善,然而,不施小击,不能取得功效,所以教离不开小击。据说扑刑是挞其背,在官、在学、在家都广为使用。

狭义的矫正教育是指合法矫正机构以违法犯罪人为对象,从挽救人、转化人、塑造人的目的出发,按照法律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以转变思想、矫正恶习、灌输知识、培养德行、增强技能为基本活动内容的系统影响活动。它是由专门的机构针对违法犯罪行为人而组织实施的补偿教育措施和活动,包括用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措施和活动。它存在于对违法犯罪者在设施内和设施外所施加的一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活动之中。监管改造方面、集体教育方面、个别指导方面、习艺劳动方面、日常行为养成与培训方面、心理指导与心理咨询方面都包含矫正教育的思想和内容,都可以看作是矫正教育的实现形式。对违法犯罪者的矫正教育,就是要针对其生存环境、生活条件、过去失败的学习体验和个体不良心理等特点,在特殊监控的环境下和特殊设计的条件下,经过违法犯罪人员和教育者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互动,促使并帮助他们摆脱或抵制导致违法犯罪的各种诱因,改正消极的个性和错误的行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意识,走自食其力的合法谋生之路。

二、国际上矫正教育的比较

1.在我国矫正教育是一项强制性策略

我国由于把强制性的改造活动与监所内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等同看待,因此,认为矫正教育的属性或特征之一就是强制性。在内容方面,除了有职业教育和文化科技知识,思想方面采用的是直接灌输国家意识形态或社会主流文化,认为人的思想、信仰也应该遵循国家的意志。在空间方面,我国的矫正教育活动目前主要发生在监所设施内,只有少部分存在设施外,如社区中的矫正教育。在可用的手段方面,我国的概念范围要比欧美的广,几乎所有矫正措施和活动,包括管理、劳动、训练、个别谈话和心理治疗都可以看作矫正教育的组成部分。

2.美国矫正教育是一项自助性策略

美国矫正教育协会(CEA)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该协会代表从事矫正工作的广大教育者的利益,他们把“矫正教育(Correctional Education)”界定为一项有组织的个别化的自助策略。在内容上,有职业教育和文化科技知识,但不含思想信念方面。通过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对那些受刑事司法系统限制的学生的非社会或反社会行为实施干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社会态度、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能以具有责任能力的社区公民的身份生活下去。思想信念方面的矫正则是通过宗教感化活动来实行的,或者遵守思想信念自由的宪法原则。

3.矫正教育拓展为课堂教学手段

欧美刑事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注重被矫正人员的教育选择权和教育主体地位,与欧美人民对人权、对现代监狱职责和教育本质的理解有关。首先在性质上,他们认为矫正教育对于已经完成义务教育的被监禁者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自助策略,是否接受教育可以选择,矫正教育对象与矫正教师之间是特殊的师生关系。矫正教育主要指有组织的教与学活动,类似于课堂教学。我国的学校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学校教育很少有矫正的说法。但学生在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有错误的认识时,进行矫正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破窗效应看矫正和补救的重要性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坏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关于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这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被偷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如果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感觉可以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会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所以必须及时修好被打破的窗户。破窗效应理论提出后,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一定要警示“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钱明义.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 王跃师.深入浅出的操控心理学[M].北京: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社,2014.

[3] 郭雁菊.永远的爱:语文教学札记与班级管理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诺 依)

猜你喜欢

探究
开放探究,创新应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P=Fvcosα应用探究
对公路运输的探究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