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名中国男子,为什么要寻找1800多名英国战俘的后人?

2018-09-04

世纪人物 2018年9期
关键词:战俘营罗恩里斯本

“你在哪?寻找‘里斯本丸英国战俘遗属。”

近期,英国三家报纸上出现一条寻人启事,寻找76年前,在中国东极岛海域千余名遇难英国战俘的遗属。这条不同寻常的寻人启事,引发媒体关注,并揭开了一个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勇救盟军的故事!登报寻人的是一名中国男子,名叫方励。他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里斯本丸”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2014年,方励来到了浙江舟山东极岛,这是中国最东部的岛屿之一。在岛上,他从渔民口中听说76年前舟山渔民曾冒着生命危险,勇救战俘船“里斯本丸”上的英军。日本战俘营里,一名美军战俘根据幸存者描述画出素描图,这幅图被藏在一支竹筒中,多年才得以保存。这场海上大救援令方励深受震动:“不敢相信脚下这片海域里竟埋葬着那么多年轻的生命,当年这些年轻的英国战俘,跟我儿子现在一个年龄。

这样一个悲壮的故事,为什么不被人所知?

2016年,方励通过海底勘探确定了这艘船在海底的位置。于是,方励决定去寻找遇难英国军人的遗属,去讲述他们的故事。

“里斯本丸“的故事要从1942年9月27日说起。这一天,日军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深水埗集中营押上“里斯本丸”号。“里斯本丸”是一艘日军从巴西征用的客货船。运送战俘,是“里斯本丸”的第一个“任务”。船上装载的战俘,相当于驻港英军的十分之一,他们将被作为苦力运送至日本战俘营。绝大部分战俘被关押在3个狭窄闷热的货舱里,拥挤不堪的船舱里,没有空间,没有光线,也不知道时间,汗水、体味、呕吐物和排泄物令人透不过气来。99岁的幸存者丹尼斯·莫里用“动物园”这个词来形容船舱。在那个黑暗恶臭的空间里,他和他的战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神四处游荡。

1942年10月1日,没有悬挂任何战俘标志的“里斯本丸”航行至舟山东部海域时,被美国潜艇用鱼雷击中。丹尼斯·莫里说,关于那一刻,他能回想起的是恐慌、恐慌,还是恐慌 。“里斯本丸”号从中弹到沉船历时约一天。日军从容地将日军官兵全部接走,却对战俘見死不救,用木条和帆布钉死了所有关押战俘的舱口。英军战俘们只得拼死突围,有人跳海逃生,遭遇日军扫射,有人好不容易爬上日本船只,又被日军踢回海里。10月2日上午十点半左右,“里斯本丸”在喷出巨大的水花后沉没,幸存者回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唱着一首思乡的歌曲,随之沉到海底。

就在英国战俘绝望之时,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出现了。木船太小,划不快,有的一边划,一边还得往外舀水,一艘小船也只能坐下8到10人。就是这样东极渔民在日军眼皮底下出动了46艘小船,来回65次,将384名英军战俘救到岛上生活。贫困的渔民倾其所有将仅有的衣物、食物提供给衣衫不整、奄奄一息的战俘 。但日军没有放过这些战俘,381名英国战俘上岛后又被日军搜捕送往惨无人道的战俘营,不过,仍有3名英国人被神奇地隐藏下来。渔民和当地抗日武装一路护送他们抵达重庆通过电台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暴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里斯本丸”上的部分幸存英军战俘从战俘营回到家乡。很多老兵不愿意对家人子女过多谈起残酷的战争,虽然血腥的画面时时出现在他们的噩梦中。大半个世纪过去,参与“里斯本丸”救援的东极渔民如今只剩下94岁的林阿根。

在英国的老兵丹尼斯·莫里曾被认为是最后的幸存者。最近,方励团队的寻人广告打出后,他们又在加拿大找到一名98岁的幸存者。方励和纪录片摄制组远赴大洋彼岸记录最后的幸存者和战俘后人。

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个英国战俘家庭联系了方励,展示了他们搜集保存的相关信件、影像资料。回忆起从祖父母、父母口中听到的“里斯本丸”事件。令方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采访,是面对83岁高龄的罗恩·布鲁克斯。年迈的罗恩回忆起父亲的离去泪水涌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罗恩的父亲当年服役于英国皇家炮兵团,在香港赤柱炮台担任主炮手,1942年10月2日,随“里斯本丸”沉入海底遇难时,罗恩父亲在香港被俘期间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仍在邮寄途中, 信中说:“相信我们很快就会团聚,我把所有的爱都寄给你,你和孩子们一定要保持微笑……”

二战中,包括中国、英国在内的反法西斯盟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里斯本丸”的故事记录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也记录了危难时刻闪耀的人性光辉,“里斯本丸”的沉没和一个个令人心碎或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应该被铭记,这不仅是对生命的纪念更是对和平的呼唤!

猜你喜欢

战俘营罗恩里斯本
战俘营里的『圣诞老人』
永恒的历史
享受生活的绝症患者
海洋奇缘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日军关押盟军高级战俘营在中国揭秘
法国宪法委员会“里斯本条约案”述评——兼论《里斯本条约》与法国宪法的发展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
当年重庆“日军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