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粮票
2018-09-04柚子
柚子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承载着百姓的生死喜乐,关系着社会的盛衰兴亡。随着粮食统购销售时代渐渐远去,丰衣足食已梦想成真。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记忆,粮票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永远定格在时代的走廊里,如今成为了收藏界的新宠。
凭票吃喝的年代,物资匮乏的年代
现在超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每当我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悠闲地选购所需要的商品时,常会让我想起那物资极端匮乏的岁月和凭票证站队购物的情景。
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因国内局势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種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长期战争的摧毁和破坏,时乱年荒、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要求,对于粮食、棉花、布匹、食油、香烟、肉类、煤炭、煤油、肥皂、蛋品等紧俏物资,采取定期定量供应,这是困难逼出来的办法。我国从1955年11月开始全国正式发行粮票,到1992年11月1日正式废止,前后共计经历了38年左右的时间,这是我国粮食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全国各地都有效。那时,出差的人必须先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行。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当时,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尤其在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粮票不仅是一种证券,也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我国各地发放粮票种类比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邮票种类还多,对研究地方史、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民俗学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时代的缩影,粮票的种类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糖类票,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用的有手帕票、肥皂票、手纸票、洗衣粉票、火柴票、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粮票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粮票的尺寸可谓千差万别,其形式有横式、竖式、齿状和正方形。有的粮票与10元人民币大小相同,而有的粮票只有1厘米大小。面额大的在千斤、万斤以上,面额小的仅为一钱以下。计量单位从旧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应有尽有。每一套粮票通常按年限区分,依票面单位或重量排列,从1~70余枚不等。
不仅尺寸千差万别,粮票的设计也各不一样,有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图案,如陕西兵马俑、广西象鼻山、内蒙古博物馆雕塑、西藏布达拉宫、上海外滩、湖南韶山、贵州遵义与黄果树瀑布及云南石林等。有的粮票有蒙文、藏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有的粮票无图案而且纸质差,这些常体现在早期粮票上,只在纸上印一些字,有的用铅印、油印,还有专门印粮票的厂家监制印刷,大多数粮票上面还盖有有关部门的公章,有的还印有编号等。
不仅如此,有的粮票有水印,有的粮票上却没有水印。地方粮票中,最早出现的水印粮票是1966年版四川省购粮券。水印图案变化最多的是辽宁1980年地方粮票,面额的水印图案是空心五角星外,其余均为五星火炬图案,而变化最频繁的即为水印中火炬的角度和火焰的方向。有人专门进行过统计,发现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火炬图案多达20多种。
粮票中的图案设计还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文革”前,主要以工农业生产为主,以发展水利、五谷丰登、三面红旗为主题;“文革”期间,则以毛主席语录、向日葵、红太阳、工农兵等为标志,具有浓郁、鲜明的政治色彩;“文革”后的粮票则较为朴实,没有太多的文字和图案。
粮票收藏的关键
票证制度维持了30多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功不可没,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后,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人们更多地将粮票作为一种有纪念意义的藏品。
据统计,仅新中国发行的全国粮票(先后印制共计9套)、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总数就达14000多种,若再算上解放前的各种粮票,那就更多了。粮票虽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也不是所有的粮票都值得搜集。收藏粮票可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一是早期发行的粮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发行的各类粮票。
二是专用粮票。包括:救灾粮票、侨汇粮票、井下工人粮票、郊区菜农粮票、产妇补助粮票、人民公社票等。其中,救灾粮券是粮票收藏门类中的一种稀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三是票额最大和最小的粮票。票额最大的是西藏军区1967年发行的军用粮票,票额一万斤;票额最小的是南京市1960年发行的一钱粮票。
四是票幅最大和最小的粮票。票幅最大的是原国家粮食部于1957年发行的“军用粮定额支票”,共4种,均为150厘米×67厘米;票幅最小的是浙江省于1976年发行的10斤粮票,仅有9毫米×8毫米,如小孩指甲大小。
五是特殊粮票。如云南印制的支援难民粮票(唯一的联合国援助救灾粮票)。还有,1960年南京发行的“壹市斤”加字编号粮票(版面左上角编发号码,左下角和右下角各加黑体印“南京”二字)。目前特殊粮票存世极稀少,其价值不可估量。
六是错体粮票。如1968年版广西的一两粮票将毛主席语录“厉行节约”误为“励行节约”,湖北1971年发行的10斤通用粮票上的“中央农民齤运动讲习所”漏印“旧址”二字,该粮票目前已难得一见。
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家里,依旧能看到粮票的身影。看着粮票,他们可能会忆起自己的青葱岁月。
(编辑 王 幸)
(投稿邮箱: wx02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