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扶贫人的坚守与奉献
——胡俊来扶贫二三事
2018-09-04
提起胡俊来,被更多人所熟悉的身份,或许是扶贫开发协会会长,“扶贫人”的印记早已深深烙在了他的身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胡俊来担任榆社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时,就团结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及榆社人民,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00年10月当选为晋中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后,他很少呆在机关,仍心系太行老区人民,关心、支持老区发展、倾力改善老区民生、增进百姓幸福,经常深入左权、和顺、榆社、昔阳四个国定、省定贫困县去,与老区人民在一起。近年来他又将在工作实践中的调研报告、工作体会。先后以《为了脱贫》、《实践、调查、研究》结集出版。2013年4月,胡俊来同志正式退休之后更是退而不休继续带领晋中扶贫开发协会全身心坚守奉献于扶贫开发事业,成效显著。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06年5月,胡俊来牵头组建了山西省第一家市级扶贫开发协会——晋中市扶贫开发协会,并出任会长。协会成立之初,胡俊来同志就提出了“凝聚社会力量、致力消除贫困”的办会宗旨。针对晋中市太行山区左权、和顺、榆社、昔阳四个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帮助太行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项目计划。
这四个贫困县,由于这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绝大多数农民只能种植玉米,且 “十年九旱、九早霜”,致使玉米的亩产量多年徘徊在600斤到800斤左右,秋后每斤玉米也只能卖到0.5-0.7元左右。他一次次地到村上地头考察、调研,挨家逐户问计于民,足迹遍布四个县、几十个乡镇、数百个贫困村。最后决定在有限的土壤条件下,继续种植玉米,但是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入手,这样农民就可以增加收入了。
2009年,晋中市“两会”期间,胡俊来和他的专家团队提交了一份关于实施 “晋中市太行山革命老区‘千村万户’玉米高产扶贫项目”的提案,引起了时任晋中市市长张璞同志的高度重视,立即批拨10万元资金支持胡俊来启动了这一项目。胡俊来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市、县下乡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的937个村开展了该项目、创建了玉米高产田。他研究了山西其它地区的玉米种植情况,从气候、土壤、品种、肥料多方研究,最终拿出了“八项技术五统一”的玉米增产技术方案。胡俊来由此开始了他的“5+2”、“白+黑”的生活,没有休息日、不分白天黑夜。经过认真研究,他得出了八项综合增产技术,并亲自带领协会的100多位农业专家分别到村入户,进行技术培训、咨询、指导服务。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他还组织了市县各扶贫单位为定点帮扶村的玉米高产田购买优质的种子、配方肥料和地膜。同时他还大规模的培训乡村干部,分乡镇给他们讲课,使他们重点抓好各项增产措施的落实工作,从而有效地确保了贫困农民的增产增收。该项目受到了民政部的认可,在2012-2014年得到了中央财政160万元的项目资助款,同时市政府每年拨出5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协会承接该项目。该项目荣获全国扶贫创新行动一等奖。
他认为,扶贫是多位一体的,不能单一而论。于是他又开始到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跑项目,为了让老领导们放心的把项目交给他,他一遍遍的去讲他的想法、去展示他的诚心,请老领导们到晋中太行山区考察,甚至在一个月内往返北京七、八次,他的诚心实意最终感动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老领导们,又为晋中太行老区人民争取到了 “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项目”和“低碳扶贫项目”。“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项目”旨在由村官这个高知识、年轻化的队伍带动村民致富,胡俊来结合晋中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四个县100个村的100名大学生村官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每村创建1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创办一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亲自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农业种植技术、畜牧业养猪技术的集中培训。“低碳扶贫项目”更是来之不易,经过缜密的实地考察,胡俊来翻山越岭跑遍了晋中四个贫困县的山丘沟壑,最终将第一期实施地选在了榆社、左权两县,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180万元项目资金拨到了两县政府,全部用以实施项目。
自2006年至今,胡俊来十多年坚守,不忘初心,退而不休,全身心投入扶贫开发事业;十多年行动,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3 000多万元,用于扶贫济困;十年创新,不断在争取项目和创新项目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实施各类扶贫项目29项;十多年奉献,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收入殚精竭虑。《晋中市太行山革命老区玉米扶贫攻坚项目》连续八年累计实施面积6.33万亩,使533个/次贫困村,23.32万/人次贫困农民受益,每年人均增收196元,荣获全国扶贫创新行动一等奖; “低碳扶贫项目”一期65个村689户农民栽植杨树
202 945株,每年增收3 000元,同时改善了环境、增加了碳汇储备;资助贫困儿童2 400名;培训创业人员330名;帮助3万多名农民工就业,人均增收3万余元。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十年探索,不断开拓精准扶贫新路径。胡俊来在扎实做好晋中扶贫协会工作的同时,还着眼于更长、更广、更远的奋斗目标。几年来,在他的多次倡导、督促下,晋中所属11个县(市、区)都先后组建了扶贫协会组织,在榆社县还建立了1个乡级和3个村级扶贫协会组织。在市扶贫协会建立了第一个市级社会组织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在扶贫社会组织中的带头作用。2012年市扶贫协会被民政部评定为全市第一个AAAA级社会组织。他还先后联合河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协会,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扶贫开发协会以及长治市平顺县、阳泉市盂县等多家省、市、县级扶贫协会组织,通过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项目共同实施等方式,形成了社会组织大扶贫格局,实现了多方穷人共扶,多家协会共赢。共同开展合作扶贫项目,真正凝聚了这些社会组织的力量,积小流以成江海,躬身为晋陕蒙冀豫五省(区)更多的贫困人民群众谋福祉。
在胡俊来的不懈努力与积极争取下,2016年8月,由中组部组织二局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联合举办的2016年第五期(总第31期)全国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在晋中市开班。胡俊来会长应邀作 《精准扶贫+功能农业》项目及《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项目》专题报告,将功能农业推广于中西部六省区200多名大学生村官所在的贫困村。培训班受到了与会各级领导、和六省区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与充分肯定。
2014年,胡俊来又萌发了一个新的扶贫理念——“以硒扶贫,以硒脱贫,以硒治贫”。从此,他开始有意识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2015年6月8日,在中国科技大学“富硒产品品鉴会”上,胡俊来开始接触、学习、研究更深层次的功能农业知识与技术。之后,胡俊来至少七上北京、八下苏州,登门求教中国功能农业领军人物赵其国院士和尹雪斌博士,并与尹雪斌博士团队合作,将“富硒功能农业”这一前沿科学技术应用于精准扶贫,促成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的 “功能农业+精准扶贫”合作项目。在他不懈努力下,2016年3月21日,由时任晋中市委书记张璞批示,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尹雪斌博士在市政府多功能会议厅作了关于“功能农业——我们的未来农业”发展报告。并在晋中广播电视台“时评晋中”栏目做了专题访谈,对功能农业做了广泛宣传,起到了很大的轰动效应。2016年晋中市功能农业示范推广面积2.5万亩,为由产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经验。
在胡俊来的建议和呼吁下,功能农业已编入《晋中市“十三·五规划”》,并成为山西省农业发展战略。为全市、全省发展功能农业创造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省政府在太谷县实施的“农谷”工程,以功能农业为引领、以太谷为核心,普及全晋中,辐射带动全省,影响全国,致力把山西打造成为功能农业第一省。2016年12月1日,郭迎光副省长亲切接见了胡俊来会长、尹雪斌博士、任忠副市长,就“农谷”工程的主要内容功能农业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座谈。
2014年以来,胡俊来同志连续5年主持在全国15个省 (区)实施 《精准扶贫+功能农业》项目。累计推广、示范面积68536.5亩,共5大类36种农作物。2017年富硒功能农业示范面积23 336.5亩,总计增收6 233.4万元,亩均增收2671元,惠及农户9 413户,31 751人,其中贫困农户2480户,贫困人口7 161人,户均可增收6 622.1元,人均可增收1963.2元。以山西杂粮富硒黑小米为例,小米能卖到30元/千克,谷壳可用于酿造富硒醋,谷杆卖给养殖厂,一亩地能帮农民增收300~500元,深受太行山老区人民的喜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践证明,胡俊来领晋中扶贫开发协会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扶贫开发之路,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始终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扶贫发展战略;完成好市委、政府交办的项目和任务;坚持“造血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调动被帮扶者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织参与扶贫,奉献脱贫攻坚事业。
2017年5月25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胡俊来作为唯一基层协会会长被选为特聘副会长、并被授予“扶贫贡献奖”,授予晋中扶贫开发协会 “扶贫先进集体奖”。这是对他多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开展扶贫工作的最高赞扬和充分肯定!2017年8月胡俊来应国际硒学会邀请出席在瑞典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介绍晋中 《精准扶贫+功能农业》项目。2018年“科学之春”SSTM年度科学传播新闻发布会评为 “山西省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奖”、同年2月山西省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4月山西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他 “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他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花甲之年不言退、为民服务勇当先。杜润生老前辈为胡俊来所题“为了扶贫”四个字,正是对他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