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滴滴顺风车的安全性
2018-09-04徐同昕
一个月前,滴滴顺风车再次发生司机加害乘客的恶性案件。2018 年只过去了三分之二,但滴滴已经两度坐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这场激烈的公众讨论中,除了诸多对滴滴进行批评的言论以外,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滴滴并不应该为出现这种情况承担太多责任。犯罪的是司机,而社会上总有一些坏人,他们会在各种场景下作案,这种事情只不过恰好被滴滴顺风车摊上而已。而即使顺风车的平均安全性不如出租车或专车,这也未必就是滴滴的错。消费者既然选择了价格更低的顺风车,就应该对顺风车更高的风险有所准备。这就好像一个人购买更便宜的商品,自己就有责任去判别商品的质量是否可靠。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并不合适。
首先,虽然很多时候一个市场的良性发展确实是由每一个消费者的判断能力来维系的。但这一点能够成立的前提是,消费者能够相对充分地了解商品的信息,并能够奖优惩劣。
比如说,在服装行业,好的设计很容易脱颖而出,因为外观好坏是普通消费者很容易判断的。
再比如说,餐饮行业会不断地优胜劣汰,虽然消费者很难在点餐之前就知道这家店的水平高低,但因为大部分餐馆依赖回头客,如果消费者吃过之后不满意以后不再来,也就没有生意了。
但是有些事情消费者是很难判断的。比如一辆车的碰撞安全性,在撞车之前普通消费者是没有任何能力了解的。如果政府不要求车辆进行碰撞测试,车企就一定会在这方面尽可能地减少投入,最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同样的,顺风车运营商如果不对乘客充分披露司机的信息,包括顾客评星、已服务单数、通过朋友圈等媒介反映出的人格,乃至专门由女性乘客对司机态度是否足够尊重的评价等等,那么乘客上车之前完全无法了解司机的好坏,而打车业务本身的频次又非常低,所以提供顺风车服务的会有些是愿意以较低收费换取其他“好处”的坏司机。
而为了进一步避免危害巨大的恶性事件的发生,除了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以方便乘客进行筛选以外,滴滴还应该进一步主动对秩序进行维护。这次发生的事件,如果滴滴能够提前根据女乘客的投诉对司机进行惩罚,可能也不会有后面的悲剧。
这就好像在公共道路上,普通车主是无法对破坏规则的自私司机进行惩罚的。如果政府不通过交警系统承担维护秩序、打击违反秩序的人的角色,道路就变成一个恶人横行的丛林社会,既没有安全也没有效率。
其次,滴滴顺风车之前的经营思路也会助长犯罪的发生。
顺风车顾名思义,原本是利用本来就要出行的私家车主的闲置座位资源,顺便提供一种社会服务。因为顺路载人的车主对于费用方面要求不高,滴滴也设立了较低的收费标准。但滴滴没有对乘客的期待进行更好的管理。很多乘客仍然认为自己是被服务者,只不过是一种比较低端的服务,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享受的较低廉的价格其实来源于顺风车司机减轻自己一部分出行成本的需求。
因此,有很多私家车主因为乘客的态度不够好,而不愿意提供顺风车服务。而滴滴顺风车解决供给不足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准入门槛,这使得很多司机可以开别人的车或租来的车来以黑车的模式跑顺风车,最终必然拉低了整个顺风车业务司机的平均素质。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顺风车恰恰应该提高顺风车准入门槛。因为顺风车司机提供服务一般时间较短,单靠顺风车服务本身积累的驾驶技术肯定不足,不像出租车和专车本身的业务量就能保证司机的水平,因此也更应该对顺风车司机实际名下有车的时间设立更高的门槛。最终让整个顺风车业务形成更高素质的司机团队,也更能让顾客接受司机并非是赚辛苦钱的专业司机,而是自己有体面生活的私家车主。如果要享受相对低廉的服务,前提是自己也要对车主形成足够的尊重。
如此,才能让顺风车业务回到其让两个人共享车辆资源,同时摊薄用车成本,并降低对社会道路资源占用的初衷。
徐同昕
UC Davis交通政策、博士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汽车收费、交通行为等,并长期观察汽车产业和市场;车迷、房车迷、摩托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