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2018-09-03毕艳丰

儿童大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留守儿童

毕艳丰

摘要:留守儿童是当今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会选择进入城市务工,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抚养。隔代抚养由于年龄相差过大、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难免会使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与之并存的问题,并结合现实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家校合作

由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于是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出现了——留守兒童。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甚至还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这些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不愿去做家务,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的隔阂,大多数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大多数不是很理想,这些孩子的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律程度都不高,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老人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孩子溺爱,把孩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皇帝,任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由于孩子早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教育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并且当今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问题也阻碍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应该考虑与它并存的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有力的监管,造成了一系列自身发展问题,例如他们在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系列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的努力。

二、阻碍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外出的父母一年才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缺失亲情,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加深“代沟”,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这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在我们接触到的留守儿童里,大多情绪消极,失落自卑,具体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等特征,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特别是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从而产生内疚感,一味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却忽视了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这样一来就让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二)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农村学校只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学一切有老师管,然而学校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占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又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学校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校不出问题,一推了之,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眼不见心不烦,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而且每周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了,孩子的教育真正成了三加二等于零的教育了。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逆反心理强,加上现在的老师面对多重压力,要求不能过于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愈发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学校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只有真正做到了人员、责任、措施三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才能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基础。

三、应采取的具体举措

(一)从小事人手以“温情”唤“亲情”

这些孩子由于缺少亲情的滋润,时间长了他们不仅容易形成冷漠的性格,而且也不会关爱他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其实他们更渴望亲情,為了使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亲情,老师们要努力做到: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要与留守学生、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沟通;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烦恼、悲伤等负面情绪。学校可以指定专人负责为这群孩子的学习生活,可以开设“心理话、悄悄说”信箱,孩子可以以书信的方式向老师倾诉自己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困惑,老师会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他们少孤独多温暖,真正做到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关爱了学生的生活、辅导了学生的学习,使这些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成绩渐渐提高,同时感受到我们给予的亲情、体验到童年应有的快乐。

(二)搭建孩子友谊的桥梁

结对帮扶是温暖“留守儿童”孤寂心灵的又一剂良方。他们往往孤僻寡言不大合群。学校应要求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自愿结对,由班主任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上学同组”“课余同乐”,时间久了他们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些孩子在同学的帮助下融入集体,体味大家庭的快乐,他们孤僻寡言的性格会逐渐改变,乐观向上的情绪会一点点高涨。除此以外老师还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加以引导和帮助。用老师、同学的爱心和真情温暖留守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的真情、唤起他们对他人的关爱。

(三)家校沟通加强教育

隔代教育往往容易“爱过量”“教缺失”,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老师无法企及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给予孩子文化知识的启蒙,更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予孩子良好道德情操的熏陶。

父母进城打工对孩子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好多事情孩子可以亲自动手,做错了事情也要自己去承担,这些都会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加强,利于他们的责任心和意志力的培养,这是好事。家长对孩子的亲情、关爱、呵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环,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成长是不利的。

为此,经常与监护人、学生家长进行家校沟通是极其必要的。学校要要求家长经常与孩子打电话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在每学期学校应该发出“给家长的一封信”,告诫他们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掉所有的责任,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

(责任编辑:兰天)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家校合作留守儿童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