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山陶瓷

2018-09-03段青兰

文史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洪山白瓷器物

段青兰

位于介休城东南十公里处的洪山村,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村,这里以几千年汩汩不绝的洪山泉而闻名天下。洪山泉是介休人的生命之泉,滋润了介休几万亩土地,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自古以来,泉水发源地洪山及周边村落还发展起众多与水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制香业、造纸业和瓷器业。在介休民间歌谣《数村村》中有:“洪山的柏香和磁器,国内国外也有名。”嘉庆版《介休县志》卷四“物产”项中记载:“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矣。”“杂产”项中亦有“磁(瓷)器,出石屯、磨沟、洪山等村;香,出洪山”等记录。

瓷器生产曾一度是洪山最重要的产业。洪山的瓷器生产历经千余年而薪火相传,时至今日,洪山瓷器仍然是介休的著名品牌。洪山瓷器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一是因为洪山周边有丰富的天然优质陶瓷原料,二是洪山当地有丰富的天然森林和煤炭资源,为陶瓷烧制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燃料,三是洪山泉水更是陶瓷生产中淘洗原料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三大自然优势,正是陶瓷制作的基本条件,为洪山陶瓷大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提供了极好条件,洪山陶瓷制品可说是成本低廉,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具优势。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载:“诗仙道伯,玩水看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丹灶炊频,洙风扇炪,高士云集,兴舡频届,陶剪翠珠,名彰万载”。碑文所记述的洪山,山清水秀,山光水色,诗情画意,水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一条件为瓷器的外运提供了很好的便利。这一点在瓷器装饰题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鲤鱼、荷花、水波、孩童荡船等图案可能正是洪山当年地理环境的真实反映。与陆路运输相比,水路具有便捷、对器物损伤小等诸多优势。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重视水路的开辟,隋炀帝更是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使之成为沟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遥想当年洪山瓷窑鼎盛,喊车沟前车水马龙,这里日夜停靠着无数运输材料货物的车辆船舶,那是何等盛况!

洪山泉水力资源丰富,成为陶瓷生产的动力保障,也相应降低了瓷器业的成本。洪山泉水为转动水碾提供动力,瓷器原料用水磨来碾碎,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水磨在洪山地区相当普遍,在洪山村、石屯村、三佳村的古河道上仍能看到很多废弃的水磨房,废旧的石碾记录了当地业已逝去的繁荣。占据泉域上游的洪山村、石屯村和磨沟村,海拔高出下游村庄200—400米,落差极大,水流湍急,便于置放水轮。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三村的瓷器制造相当发达,共同缔造了介休瓷的美名。民国5年(1916年)《公同义阖碗窑行公议规条碑记》记载,旧日从事该行业的共17家,民国5年新添两家,共19家。即使现在在洪山仍能见到当地农户用粗瓷堆砌的院墙,可见当地造瓷传统之久远。

从多年的考古调查及试掘资料看,洪山窑的某些器物类型烧造工艺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尤其是白瓷烧造。洪山窑属于北方民窑系列,烧造的器物以民间日用瓷器为主。瓷器的主要特征为: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明快。造型立足于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乡土气息浓厚。

洪山白瓷有粗细之分。粗白瓷多为盆、碗、钵、罐、盘等低档实用器物。由于火候不同,器物的磁化程度有别,器物胎体呈白中泛黄或白中泛灰、灰色。器物内底多三支痕,少部分为不规则抹釉涩圈。细白瓷产量大、品类多、质量高,有碗、盘、盏、洗、盒、香薰、玩具等。洪山白瓷经科学测试,吸水性为0.32%—0.72%,白度为78.3°,透光度1,几乎可以和现代白瓷相媲美。施釉方法为满釉,器物制作规整,胎质坚致、细腻,釉层薄而匀净。洪山白瓷装饰手法多样,粗白瓷全部用化妆土,以增加瓷器白度。细白瓷则不用化妆土。有印花、刻花、划花、剔花等多种装饰手法。白中略带粉青或微青的器物,是洪山窑瓷中品质最佳之作,也是山西古瓷窑在金元时期最高水平的白瓷制品。

宋代晚期定窑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创造了覆烧法,使用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能防止器物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而采用覆烧法的器物口沿留有一圈芒口,即口沿处不施釉,所有芒口处多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洪山窑是民窑,为追求产量而采用叠烧法,在烧造技法上采用支钉支烧,在每个漏斗式匣钵内叠放6、7件器物,为避免器物不致粘连在一起,在器物的圈足上要用支垫分隔器物,所以烧成的器物里面都留有细小的支烧痕。洪山细白瓷中,杯、碗、盘、罐类器物,圈足外墙多数有三分之一露胎或不施釉。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手捉圈足以蘸釉法施釉所导致。圈足内底一般不施釉。粗白瓷施釉同样使用蘸釉法,因此多数下腹以下不施釉。

洪山白釉印花器,器型工整,纹饰精美,极富艺术性,达到瓷器发展史上的高峰。《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在介绍洪山窑时有这样的论述:“窑中发现缠枝花及婴戏纹模印,精美程度超過定窑、耀州窑水平。”

1991年,山西省考古所对洪山瓷窑遗址进行了4×4米探方的试掘工作。其间,采集和出土了一些宋金时期的印花模具和范具。模具分盘模和碗模。其中一件大印花盘模,纹饰为缠枝牡丹、折枝牡丹、如意云头,花纹细部刻画精致,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特别是模内腹部刻有“政和八年(1118年)闰九月初九日胡安匠”的确切纪年,为洪山窑产品及宋代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范具分花球范、盒范和人形范。花球范用来制作装饰品花球,盒范用来制作粉盒或油盒。模、范具的出土也证明了宋金时期洪山窑工艺成熟、规模宏大、质量很高。

洪山瓷器的器型和装饰风格与磁州窑系产品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器物的胎体比较厚重,装饰内容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浓厚等,白地黑花、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等为常用的装饰手法。而有些装饰手法如白地赭花则是磁州窑系中不见的,为洪山窑独创风格。洪山窑还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为粉绘,粉绘与粉彩不同,粉彩为釉上彩,出现于清代中期,而粉绘为釉下彩。一般的釉下彩为彩绘,是将颜料稀释后用笔画出图案,粉绘则是先在胎上附一层化妆土,然后用不稀释的颜料直接画出图案。发现的这种装饰器物有白地赭粉执壶、白地赭黄粉器、赭地白粉花器等。

洪山瓷兼容并包,广泛吸收各大名窑的装饰技法,因而装饰题材十分广泛。

装饰技法分釉下彩和釉上彩。装饰手法有印花、剔划花、刻花、黑画花、柿黄画花、嵌色以及镂空、油滴、兔毫、珍珠地等。可以说当时华北地区窑业作坊能见到的品种,几乎在洪山窑瓷品中都有烧造。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褐彩的色调有深浅咖啡色、黑褐色和桔红色,色调变化较多。纹饰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胎上旋以洁白的护胎釉,纹饰外又罩以透明的玻璃釉,把咖啡色,桔红色的简练纹饰成功地烘托了出来。

另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器,仅见洪山窑出品,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其色彩异常美丽,为洪山窑的绝精之作。白釉印花题材多选用牡丹、菊花、莲花、萱草、童子等,特别是童子牡丹、童子菊花等内容,可能更多的来自耀州窑影响。窑址曾出土一件印花陶范,上刻花卉纹,花间两儿游戏,一儿手持一鸟,另一孩双手捺猫防止猫猝然捕鸟,姿态生动,纹饰线条纤细,密而不乱,刻范艺术水平与定窑相较毫不逊色。黑褐釉盏、碗、盘、洗等器物也受定窑影响大量运用印花装饰,褐釉印花有以孩童荡船于莲池为题材的大盘,盘里布局为3组孩童荡船,每船两人,另3组为莲花荷叶,6组纹饰间隔排列,衬以水波纹地,中心一组团菊,团菊纹外一圈刮釉。中心一圈刮釉是为叠烧需要而创造的支烧方法,金代出现于北方地区。

洪山烧瓷的历史由来已久,创始年代应该上溯到唐代,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见到过唐代的任何实物资料。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碑》碑阴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的记载,说明北宋真宗时期洪山窑烧瓷已很兴旺,窑场规模和瓷器产量都很大,这一点从遗址堆积层中包含的大量匣钵遗存也可得到印证。瓷器的大量生产销售为官府提供了可靠的税源,所以官府才会在此设立专门的税官征收瓷器税。在宋朝史官编写的《宋会要》记载着:公元1077年,介休窑所在地纳税736贯,同时记载定窑所在地纳税811贯。将两者的纳税信息放在一起来比较,可以反映介休窑的产量和规模与定窑不相上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距北宋立国(960年),不过四十来年时间。在古代完全依靠手工生产的条件下,从瓷窑设立发展,到政府出面设官收税,应该经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所以据此判断洪山瓷窑的创立时间应远在北宋之前。北宋至道三年(997年)重建源神庙之前,庙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窑神庙;洪山源神庙窑神殿前民国5年(1916年)《公同义阖碗窑行公议规条碑记》载:“盖介休所管地方,俱有出产,物类各异,推磁器出产,首属我村洪山也。昉于何时,自唐朝末宋代初而开设碗窑久矣。”这也都印证了这种推测。从出土器物及记载来看,窑场创烧以后,历经宋、金、元盛烧,明清时期走向衰败,直至民国时期终遭废弃,烧瓷历史达千年之久,为北方瓷窑所少见。

在洪山镇的喊车沟、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村、采皮沟等地均有古瓷窑遗址发现。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洪山古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山古窑址在国内外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专题记述了山西介休窑。2002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在山西省举办“山西古陶瓷研讨会”,其间,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副会长汪庆正、故宫博物院耿宝昌、李辉炳等国内著名陶瓷专家专程到洪山古瓷窑遗址考察,对洪山古瓷窑遗址给予高度评价。

洪山古窑址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瓷窑场,是山西陶瓷文化的最高中心遗址,是山西作为全国陶瓷大省的象征之一,是中华陶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对洪山窑址的研讨发掘,可极大提升山西陶瓷在中国陶瓷文明史上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洪山窑经历公私合营等改革,由过去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经营整合为国营生产厂家,厂址建在旧窑址西北约百米处。洪山瓷器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产品质量都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在细白瓷的制作上有了质的飞跃。1969年,洪山研制的细瓷丰红茶具一举打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为扩大日用瓷产量,增加出口创汇,洪山陶瓷厂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进,由手工制作演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年生产能力一度达到500万件/年,洪山瓷器品牌扬名天下。2004年,洪山新骨瓷试制成功,投入大生产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新型瓷种以美观的外表、细腻光潔的质地、亮丽的花色赢得了欧洲客户的赏识。骨瓷因原料里含有45%的动物骨粉而得名,又因为它经过两次烧成和原料配方的缘故,加之独特的、优美的花色跻身高档瓷行列。2010年,介休市安益公司对洪山陶瓷厂进行了资产重组。企业改制后,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了年产3500万件高档日用瓷生产线,其中年产日用细瓷2300万件,高档骨质瓷1200万件。新生产线采用成熟的陶瓷工艺生产技术,选用国内最先进的、高效节能环保型设备,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窑炉和热风炉提供燃料,生产目前国内外畅销的精品瓷种,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公司正以崭新的姿态,实施产品多元化,品种多样化策略,积极延伸产业链,开发紫木节、瓷石等陶瓷原料,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和原料供应基地,使“洪山陶瓷”这一千年品牌继续传承下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洪山陶瓷千年不衰,源远流长,经历了由古陶到粗瓷,由粗瓷到细瓷,由原始的生活用品到现代化工艺品的发展演变进程。产品形成由原始到低档,到中高档,乃至今天享有的“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之美誉,深受世人的喜爱。

猜你喜欢

洪山白瓷器物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一缕青烟 一味馨香
野鸡岭
器物之心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