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走进名著
2018-09-03张伟玲
张伟玲
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根本性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教材是基本,课文是引子,阅读是助力。我们提倡走进名著、喜欢名著,整书阅读、海量阅读,正是要把过去无序自发的课外阅读领进课堂,让阅读回归课堂,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提高修养。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许多学生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能够潜心读点书的很少。即使上阅读课,学生比较喜欢的也是杂志、言情、玄幻等一些消遣性的读物。加之学生高考升学压力较大,课业负担较重,课余时间主攻数理化或英语,皮厚难啃的语文就让他们望而却步了。另外,许多家长也不喜欢学生读“闲书”,认为影响孩子的学习。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让学生走进距离他们较远的名著,是比较犯难的一件事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他们走进名著,喜欢名著,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今天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自习多了,节假日多了;学校的阅报栏增多了,阅览室周末对学生全部开放,这些都给语文阅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殿堂,让学生能够视通万里,神游在书海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与古圣贤对话,与思想家交流。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1.举善而教不能
季康子曾问孔子,如何使老百姓互相劝勉为善,孔子回答说,你举荐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劝勉。在同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学生特别喜欢读书,教师可以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今年所教的两个班级中,有几个学生特别喜欢名著,其中有个学生能将《红楼梦》中的所有诗词、判词等背下来,而且写出了大量的评论。于是我充分给予了肯定和评价,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把整堂课都交给了这个学生,而且还让她到另一个班讲了一节课。许多同学都被她渊博的知识和不凡的谈吐深深震撼了,“见贤思齐焉”,一时掀起了一股“红楼热”。
但是有些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即使不时掀起“红楼热”或“三国热”,仍然烧不热他们。为此我特意找到江苏卷和福建卷中对文学名著考查的一些题目,结果可想而知,有的学生一个也答不上来。这样一来,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严重不足,也开始强迫自己读点名著。有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渐渐喜欢上名著。
2.见缝就插针,用好节假日
学生平时的课业繁重,加上有些班主任和家长的极力反对,平时阅读大部头的作品是不太可能的。为此我充分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列出一些书目,要求学生必读一些名著,并且写出文学评论或读书心得。开学后拿出两节课举行读书报告会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同时开展多种活动,比如“我为典型人物贴标签”、“我来写故事梗概”、“我来推荐某部名著”、读书知识竞赛等,都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一些优秀学生作品,及时打印出来,发表在校刊或自编的文摘、《扬帆起航》等组内讲义上。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生的读书热情,固然因人而异,但是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教材中选用的名家名篇,我总是极力渲染其文学价值,并给学生留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和探讨热情。比如学习了《雷雨》,有的学生了解了剧情后,就急着找来原著,还有的从网上看了话剧演出,于是《用雷雨浇灭的贪欲之火——读〈雷雨〉有感》这样一批优秀的随笔就出现了。
现在的图书泥沙俱下,为此,我在课堂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同时也让学生推荐自己读到的好书,形成人人乐读书的良好氛围。比如学过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给学生推荐了《天地苍茫一根骨》,许多学生不仅认真阅读了这篇作品,还写出了《天地茫茫几根骨》等许多优秀的随笔。
4.古为用今,释放经典的魅力
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朴素的道理,正如于丹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这些朴素的道理也许学生一时悟不到,但是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展开讨论,或了解一些评论,认识其在今天的意义。比如同样读《论语》,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和于丹的《〈论语〉心得》绝不是一种风格,但同样都是为了今用。读经典,明白其中朴素的道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如看过电视剧《蜗居》,许多学生对剧中的重要人物郭海藻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为此,我鼓励学生阅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许多女孩子不仅做出了鲜明的判断和认识,还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女孩子,《从简爱到郭海藻》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优秀的读后感。
三、取得的成效
1.为写作注入了活水,学生能够左右逢源
每逢写作,许多学生就犯愁,苦于无米下锅。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储备了丰富的素材,不会再出现临時翻找资料的现象。而且随着学生文学底蕴的增强,许多学生眼界开阔了,看问题更全面了,也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了,于是出现了一批有意蕴的见解独到的好文章。
2.教会学生做人,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读书的增多,许多学生不仅学识增加,而且提高了素养。脏话听不到了,奇装异服看不见了。乱扔垃圾的现象消失了,浪费食物的行为少见了。在名著的浸润之下,在书香的熏陶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如春萌之草,虽不见其长,却日见其绿。
3.学高为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相长,学生的素养和学识提升了,必然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生随着阅读的深入,必然会提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同时还要跟上阅读指导,势必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一代圣人,尚且能够“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意识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更应该多方求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永远保有一种“沉潜”而“精进”的文化姿态,做一个学养和情怀兼具的人,向细微处漫溯。阅读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立足于语言,学会阅读,给文本以厚重,给生命以启迪,用思维和精神的深刻引领学生走向博大。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2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