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文本解读策略
2018-09-03刘莉
刘莉
就诗歌的创作而言,它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对诗歌的研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诗歌,但是一些教师在讲述的过程当中,只是单方面地对诗歌词句进行分析,而没有对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遭遇以及诗歌背后所隐藏的情怀进行深入探讨,致使诗歌只是成为了高中大纲教学中的硬性要求,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高中诗歌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诗歌文本解读内容与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文学素养相结合,对诗歌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解读,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当时的社会民生状态,以展现诗歌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热情。
一、抓住诗歌文本细节
细节对于一篇好的诗歌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精美的细节能够准确反映出诗人当时的情怀,对整篇诗歌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诗歌细节描写分为动态和静态描写。静态描写可以将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比如苏轼在《江城子》中曾对妻子生前的闺房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充分表现出妻子生前与苏轼的恩爱场景,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在动态描写方面,通过细节描写同样可以使得其所塑造的人物变得活泼生动。比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从时态和音律两个细节,写出了蝴蝶舞姿的可爱曼妙以及歌声的有趣动听,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诗人愉快的心理状态。上面两个例子还可以表现出细节描写具有渲染氛围的作用。
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看似没有什么妙趣可言,但是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时,又觉得没有什么词可以替代。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将所描绘景象奇特、壮丽逼真地表现出来,这也就是整首诗的绝妙之处。
在解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对深夜的狗叫进行了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地描写出下着雪的冬夜,狗迎主人的场景,这种异样的氛围唤起了读者内心对于该情景的憧憬与猜测,这就使整首诗的氛围活跃了起来,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品赏李清照的《点绛唇》时,“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纯情少女的青涩矜持以及面对爱情时内心的懵懂与憧憬。词人紧紧抓住了少女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清纯少女含情脉脉的眼神,以及对爱情既憧憬又羞涩的情态。
二、抓住诗歌创作背景
在带领学生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要重视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一方面要着眼于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诗歌意境。在朱淑真的《秋》当中, “铺床凉满梧桐月”中的“凉”在表面上是在描写深秋夜晚的凉意,我们从创作背景方面看,朱淑真当时已经结婚,但是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常年抑郁寡欢,了解背景之后,我们可以再次深究“凉”的用意,它的深层含义是表明作者当时苦闷哀伤的心境,这就是着眼于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解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单让学生从表面上解析,只能解读出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塞外景观的恢弘壮阔。这时教师应该就当时的
写作背景做出描述,王维此时被唐玄宗任命为监察御史,出塞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对王维的排挤与忽视。学生知道这个背景之后,就能够解读出这首诗背后作者所赋予的情感——激愤和抑郁,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整首作品,这就是着眼于诗歌的整體意境。
在解读王冕的《孤松叹》时,“昨夜飞霜下南海,山林草木无光彩”从字面上只能感受到诗人所面对环境的荒凉,但是我们要对其创作背景进行研究,据记载,在诗人进行创作时,处于元末统治混乱的时期,民不聊生,奸佞当道,民族矛盾突出。了解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更为深层的解析。
三、注重问题引导
教师要在备课时明确讲解诗歌的整体思路,要明确整个脉络是由什么进行牵引的,要把牵引的主线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在不断思考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对诗歌有自己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为其之后独立地进行诗词鉴赏打好基础,以提高他们独立鉴赏诗歌文本的能力。
这些问题主要有“这首诗词的重点字是哪个”“作者在创作时的状况”“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通过这些提问还可以活跃整个教学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以提升学生对诗歌文本的掌握力度以及理解层次。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诗词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歌文本细节、创作背景,并注重问题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52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