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2018-09-03罗婷婷
罗婷婷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强调的是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国学思想,建立学生的文化信念的关键时刻,高中语文在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观察,一个语文较好的人,在工作中的能力都会相对较强,人际关系也会相对较好。因而,在向大学输送人才的最后一站——高中阶段,教师必须要站好这班岗,让学生学以致用,做一个文武全才。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分为文言文教育、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育、基本字词教育。我们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充分地与语文教师互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活跃语文教学氛围。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语文教育一定会紧根时代前进的脚步,在世界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通过这种结合,语文教育也可以实现为国家、为社会储备健全的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
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
语文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对学生今后學习、生活很有好处。语文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教育人才观对人才观有了新的定位,面对教育人才观的变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也要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不断对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产生冲击,试图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杀学生的天性。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过于简单化、格式化,教师倾向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低效,无法全身心投入。
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有积极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善于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来提升教学体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善于设计问题,为学生引导出学习线索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体验,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才能达到高效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体现和展现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良好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和过硬的业务素质,以及表率性的人格品质。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凭借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性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性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