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四美赏析
2018-09-03杨柳
杨柳
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的《山居秋暝》一诗,充满了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最能体现他山水诗画面美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从诗歌画面的“空灵美、纯净美、立体美、高洁美”四个方面来加以赏析。
一、美在空灵
诗歌首联就给出了画面的轮廓,立意高深玄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照应诗题,十个字交代写作时间是傍晚,环境是秋日新雨之后的空山。写足诗题,描画背景。一个“空”字,写出终南山天高云淡、万物灵空之美。诗歌颈联明确写有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诗人开篇下笔却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上松林茂盛、竹林高密,掩盖了人类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处宁静空灵,有如世外桃源,又是初秋的傍晚,一番新雨洗清秋,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读者可以想见。
王维特别喜欢在诗歌中寄托“空”的情怀。《山中》写道:“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过感化寺》写道:“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鹿柴》中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佛家讲求四大皆空,而王维尚佛,有“诗佛”之号,“空”字正应了禅宗要旨,诗歌中空与景融合,更增添了画面的空灵之美。
二、美在纯净
诗歌选用的一系列典型意象:新雨、清泉、浣女,皆與水有关,纯明洁净至极。新雨点出秋雨初歇,万木葱郁碧绿,松间那轮明月银辉四射,天地生辉,一派空明洁净、纤尘不染,这场新雨洗净山石草木上的一切尘埃,更仿佛洗去了人世间的一切污垢烦恼,让人的心也纯净起来。
清泉在石上缓缓流淌,泉本至清,又在秋日傍晚新雨沐临之后,新雨化成的泉水清洗得石头洁白如玉,像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松间泄下的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水影色啊! 再看颔联中的“浣女”一词,可不可以换成“织女”“桑女”?答案显然是不。浣字有清洗之意,西施浣纱,便衬出其美好洁净。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塘上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同样用一个洗字写出荷叶、荷花的洁净。作者精心选择与水有关的新雨、清泉、浣女这些意象,由意象构成一片洁净的境界来。
三、美在立体
首先,摩诘写景有总有分,有面有点。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面上着眼领起全诗,接着具体分写明月、清泉、松、石、竹、莲等景物,把秋日傍晚时分山中的特征性景色:新雨、明月、松、清泉等,融入工整流畅的诗句里,并通过“照、流”两个动词,勾勒画面,酿造意境。
其次,观察角度有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写景,上句仰视,镜头由远而近。天色已晚,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在林间空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下句俯视,雨后的山泉潺潺流泻于山石间,在月光下仿佛透明成一条光带,是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水景色啊。
再次,写景角度善于变换。 诗歌前面两联主要写静景:空山、明月。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转向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愈见环境之静。又由前面两联自然环境转向人间烟火的描摹。诗歌颈联中,上句闻竹喧,下句见莲动,视听结合,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勤劳淳朴、淡泊自然的农家人,宁静的画面上,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幅山居秋暝图描摹得极为立体,把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有机的艺术整体,有面有点,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从自然的美景到人类生活的纯美宁静,勾画出立体的山居秋暝图,无怪乎,王维心生长留此间的美好心愿了。
四、美在高洁
同样从意象入手,王维在诗歌中精心选用了“明月、清泉、竹、莲”这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心灵的高洁。郑板桥有:“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唐代诗人刘兼曾言:“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他们都以竹象征高洁情操。王维的高洁可以从诗歌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看出。诗人晚年过着半隐半官的生活,来到这个清幽雅致的山林佳境,必定触景生情,流连忘返。所以在尾联直抒情怀“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照例的意思。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尾联一方面表露出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巧用前人之典。
《楚辞·招隐》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反用其意,平添无限趣味。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所以就决然留在这秋日山林中了。 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季节变迁,自然更替,春芳虽然已消逝,但秋光一样动人。是啊,山中比朝中好,自然界洁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的污浊烦恼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宁静空灵,可以远离世俗的庸碌而修身养性。宁静的画面上,明月清泉、竹喧莲动,自然美与人间美融合得恰到好处,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的高洁情怀。
总而言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根据主客观关系,将境界分为写境和造境两类,王维这首五言律诗,只有40个字,却给我们营造了丰富的画境,既用诗意的语言写了山居妙境,又造了轻灵悠远宁静纯美之境。在这短小的诗篇中,王维以自然美来寄托自己的人格美和情趣美,用诗画兼美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清新动人、恬淡雅致的图画,兼空灵、纯净、立体、高洁之美,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