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主流社会的中餐馆
2018-09-03
以往,美国的中餐馆给人的印象是脏乱不堪,吵吵嚷嚷,店面窄小,拥挤混乱,食客也多为中国人,或者喜欢物美价廉的其他族裔。因此不少在国外的中国人都不停地呼吁,改善中餐馆的面貌,还原中华美食的精华,让中餐进入主流社会。
位于硅谷的明苑中餐馆可以说是成功走入主流社会的典范。店主Vicky(郭誉珮)毕业于台大外文系,又在美国读了历史和法律的学位,谁也没想到她会来开餐馆。最初只是投资这家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餐馆。
明苑餐厅60年前就开张了。当时的东主是中国城里的ABC,菜式也是外国人喜欢的美式中餐。八十年代后期,一位香港人加盟,增添了一些港式餐点,比如海鲜和点心。Vicky是在九十年代经济衰退期时加入的。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 最终决定自己经营这家餐馆。
很多人好奇,为何这家店面积这么大?原来最早时期,这家餐馆本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因为规定学校1.5mile之内不准卖酒,为了有酒牌,第一任店主就选择了现在这个地点。由于远离大学城,地价稍微便宜一 些,可以建造一家面积较大的餐馆,就这样形成了现在这个既可供散客堂食,又可办婚宴、公司年会等大型活动的场所。年景好的时候,硅谷许多大公司都在这里办活动,这家餐厅在主流社会颇有影响力。
明苑餐厅最早就是走主流路线,价格在中餐馆中一直属于较高端,来吃的食客大多为主流社会白人。Vicky接手之后,对菜色进行了改革,努力贴近主流餐厅的潮流,力争做到既让中国客人觉得可口地道,又让外国客人接受满意,就在原有基础上又增添了烧饼油条、葱油饼等北方点心和其他台式风味菜。
她让我品尝了他们餐厅的一些特色菜,比如这红油抄手,是麻辣味道的,花椒是四川运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道美食的原汁原味,才能让中国人觉得 不是只迎合西方人的中餐。而手撕鸡则是中西结合的菜式。美国人喜欢吃脆的东西,怎样做沙拉才能保持食物的酥脆?鸡肉是事先蒸熟,再油炸,一定要带着鸡皮炸出来才脆。调料是用鸡丝拉皮的芥末调料,又加进去了美国人喜欢的炸粉丝。为了保持食材的酥脆,他们先拌好鸡肉,然后再拌生菜,这样出来的沙拉不会因为加了调料而变软。他们的葱油饼都是不放猪板油的,一律是素油,而且坚持任何菜里都不用味精。
明苑牛肉也是照顾了中西口味。牛肉用海鲜酱腌的,是中国特色,牛肉片却切得很大,很厚,像老美的牛排,吃的时候还要再用刀切。这样给老外的感觉像是在吃传统的牛排,口味却是中国的。南瓜海鲜汤也是很好的例子,美国人习惯纯南瓜汤, 他们加进了海鲜和芥蓝茎的切片,这样老中老美都喜欢。
此外,他们的北京片皮鸭、韭黄鸭丝炒米粉等都非常有特色,就连甜品也是中西合璧的。姜糖冰激凌,在普通冰激凌球上加一勺姜糖打成的蓉,味道非常独特。而豆沙酥饼、蛋奶布丁、水果沙拉等都是中外皆能接受的甜品。
除了在菜色上努力改良,Vicky還非常注重参与主流社会的公益活动,经常参与社区活动。也为中国大陆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捐书捐钱。因为喜爱历史,她还是Palo Alto History Association 的理事。他们每个月活动一次,成员大多是白人。每次活动的茶点都是Vicky提供的。她也由此认识了很多朋友,很多人从这里知道了她的餐厅,并给了她很多支持。一位白人老太太想在临死前办个临终派对,和亲朋好友最后聚会一次,就选择了在她的餐馆派对。明苑还因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得到了Palo Alto Chamber of Commerce's 2009 Tall Tree Award "Outstanding Business"的荣誉。
Vicky认为,一个餐厅要经营好,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的。她手下的服务员有些是大学生,以便能够在服务的时候,和客人讨论,这点很重要。有了文化底子,你的餐厅菜色,布置和装潢乃至服务都会很不一样。老外看这个餐馆的感觉就会和一般中餐厅不同,这也是让主流社会接纳的关键。
Vicky是个与时俱进的经营者,几年前餐厅已经在用mobile做生意了,她还希望在酱料上做一些改革,并且在菜色的营养上下一番功夫。 她坦言,中餐厨师没有很好的组织,各自为营,不能讨论这些很深的话题。她认为西餐一直在变革,而中餐则变化不大。如果能够在中餐上再做些改革,就能做出让主流社会更加接受的时尚健康的新式中餐。
◎硅谷的豪鸡
在美国高科技中心硅谷,互联网精英们拥有了一项新的身份象征:鸡。
有的硅谷人为了养鸡不吝一掷千金,砸大钱盖高科技鸡舍、请大厨为自家“名鸡”烹饪大餐,同时借养鸡这种颇具“农家乐”情趣的活动展示财力,养鸡表达财力。可见这鸡不是一般化的养,不是一般二般的鸡。
约翰·兰德可谓是硅谷科技精英中的精英,他是谷歌公司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首席产品经理。这份工作为他带来不菲的薪资,但也令其不得不久坐电脑前、经常感觉疲惫不堪。而他恢复活力的秘诀是:手举一杯红酒,在自家后院里与妻子并肩而坐,看着孩子们与13只鸡和3只羊嬉戏。
“坐下来看看这些动物,而不是盯着电脑,实在感觉很棒,”兰德说,“我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周期,与我所做的抽象工作截然不同。”
美国农村地区和工人阶级家庭,养鸡通常是为了获取新鲜的鸡蛋。但最近几年,养鸡却逐渐成为一股都市潮流。硅谷科技精英们以精明创投资本家的手法进行这项嗜好:斥资2万美元(约合12.7万元人民币)为“硅谷鸡”打造高科技鸡舍,记录鸡蛋的颜色和数量以计算鸡的生产力,设法提升鸡和饲主的幸福感。
这些饲主会利用工程矩阵,以及计算年增率的试算表,决定要养什么品种;部分饲主还用软件更新的概念,如“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谈论自家的鸡。
在美国其他地区,普通民众可能花15美元(约合95元人民币)买一只普通的鸡,但硅谷精英们会大手一挥、豪掷超过350美元(约合2222元人民币),购入一只非商业饲养、历史悠久的纯种鸡。
这些纯种鸡具有饲主们想要的特性,例如冷静但喜欢亲近人、愿意让小孩抱,或者珍稀罕见、外表美丽,以及能下彩蛋。新手通常从相对常见的品种入手,先养四五只鸡,但有些“发烧友”一养就是15只到20只。这些鸡能吃到厨师精心调配的饲料,如有机三文鱼、西瓜和牛排。同时,饲主还需支付高昂的兽医费用,以确保自家饲养的鸡的健康。由于生活条件优越,这些鸡据说可活十年以上。
饲主们会找专业的建筑承包商来盖鸡舍,使用高价木材或红杉,以便和自家的豪宅相衬。鸡舍里还会装上太阳能板、自动门,以及可供饲主可远端监看的摄像头。甚至通过智能手机,控制鸡舍的温度、通风和灯光。硅谷的鸡常被当作“家庭成员”。一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将她的独眼宠物鸡登记为“情绪支援”动物,据她介绍,鸡饲料里必须掺罐头婴儿食品,她每周还要给鸡洗澡、吹毛。
报道称,养鸡更大的作用其实是“展示財力”。有人专门总结出硅谷精英,科技新贵的“炫富逻辑”:能养一群鸡,意味着“我家有后院”;有后院意味着“我家地方大”;而在寸土寸金的硅谷房产圈,“地方大”意味着“我家有钱”。
国内朋友来硅谷朝圣,本想带去谷歌吃饭,无奈几个熟悉的朋友不是开会就是已经跳槽。另一个在雅虎工作的朋友说来我们这边看看吧,于是我们就去了曾经风光一时,现在已经没落的雅虎。
看着雅虎历史墙,真是让人不胜唏嘘。这家餐厅是墨西哥风味的,第一张,厨师在做脆的鱼塔克饼,还有玉米脆片,烤奶酪,熏猪脚豆饭,海鲜饭,墨西哥沙拉。最后的冰激凌很有意思,非常健康,是用美洲核桃磨的,外加有机丹麦巧克力,这成本实在太高了。吃起来虽然奶味不是很浓,但也不差,而且低脂低糖,货真价实,很健康的感觉。
国内朋友说,这落魄的公司也不赖呀!雅虎朋友说,硅谷牛人非常多,互相又看不起,找到志同道合、脾气相投的一起创业好难的。不少人都是全才,技术、产品、营销市场一起来,一个人顶好几个,单一技术已经不吃香了。他说,在硅谷碰到大佬的机会非常多。有一次他去看电影,忽然旁边有人问,Tim, iPhone8什么时候上市啊?他觉得好奇怪,这人干吗问一个不相干的老头儿。仔细一看,那不就是苹果的老总提姆库克吗?他觉得特别惊喜,傻傻地问了一句,你真的是Tim吗?老头回答:yes, I am the Tim.然后竖起手指,做出嘘的样子。
硅谷,是个散发着光环的地方。对身在其中的一群35岁“高精尖”工程师来说,硅谷更像一个养老院,福利虽好,但无形的天花板让他们只能成为螺丝钉。他们试图用归国创业来挣脱看似注定的命运……国内人可能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要海归?因为在国外,就是一个高级打工的,而回国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可以撑起一摊子事,人家拿你当专家,处处受重视,跟国外普通打工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男的海归会比女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