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木而思 金非昔比
2018-09-0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早在20世纪52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以保存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为己任,积极参与了保存和抢救的行动。2017年,广美的修复基地进一步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修复这批木雕作品,引入3D扫描等先进技术分析其结构,力图完美呈现《乾坤戏场——广州美术学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研究展》。
乾坤戏场
潮州金漆木雕
九十三件明清潮州金漆木雕,无论是祭祀礼器、家具上的花板构件,还是一系列年代、款式及工艺各异的小神龛、熏炉罩、馔盒,投射出古代乡民的一乾坤大戏场一生活场景;也曾是转战海外的潮汕人随身携带的宗族象征物,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潮州木雕的雕饰图像主题与潮剧一样,其审美趣味深得中国传统一中庸一及一和为贵一之精髓,也即所谓的一曲终奏雅一。以一匀匀、杂杂、通通一的空间构图与雕镂层次,在雕工的空灵、轻巧与通透上,潮州金漆木雕体现出明清潮剧总体的美学品格:雅正、圆和、轻婉、谐趣。
看潮剧
在明清时期相伴相生
看戏是古代乡民的日常生活,潮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奠基人陈少丰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指出:“明代后期,潮州木雕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乾、嘉时代,达到了高峰阶段。作为潮州金漆木雕的代表,倒不是建筑物的装饰雕刻,而是施以家具、神器上的装饰雕刻。”广州美术学院的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正是陈少丰、陈广、蔡克振等专业老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潮汕地区发现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却面临政治运动导致的破坏,从而竭力抢救收集回来的。他们以美术家的眼光挑选了这批以祭祀神器为主的、“小而精”的潮州金漆木雕,在雕刻、髹漆工艺和造型款式上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在题材上极具典型——大量地以戏曲故事作为题材,而人物造型为木雕工艺中难度系数最大者。
本次展览甄选便是以戏曲为雕刻题材的木雕藏品。这些藏品有完整的祭祀器物,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祭祀礼器、家具上的构件,如大神龛门大窗肚、神轿围屏柱、馔盒架正中横肚等。展览标题则来源于“乾坤大戏场,俯仰皆身鉴”这一副古戏台上的对联,这副对联将古代中国价值观的输出及接受方式概括得极为精辟。
看戏是古代乡民的日常生活,潮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明清时期的华南乡村已是宗族社会形态,潮州地区更是祠堂遍布。在酬神赛愿演戏时,就在祠堂前的空地上临时搭台唱戏。在明清潮州地区繁荣的商品经济环境中,在祀神娱人的强烈需求之推动下,与潮剧的兴盛相伴相生,潮州金漆木雕这一美轮美奂的民间工艺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与潮剧一样,有着明了的礼仪功能性划分,这些题材大部分是在“寓教于乐”的体现敦伦促教、劝人向善等儒家立身处世的正统观念和人生理想。其审美趣味深得中国传统“中庸”及“和为贵”之精髓,也即所谓的“曲终奏雅”。宣扬儒家立身处世、修齐治平、忠贞报国的正统观念和人生理想的“正剧”题材的木雕,如《郭子仪拜寿》《薛仁贵封王》《三国演义之“出师表”》《杨家将之“杨宗保枪挑穆桂英”》《二十四孝》等。以“匀匀、杂杂、通通”的空间构图与雕镂层次,在雕工的空灵、轻巧与通透上,潮州金漆木雕体现出明清潮剧总体的美学品格:雅正、圆和、轻婉、谐趣。
看迁徙
与海商同游的宗族象征物
光绪以后直至民国初年,大量的侨资流回潮汕,促进了潮州木雕簪民间艺术的兴盏。
潮州金漆木雕以宗祠家庙建筑装饰和祭祀用的礼器装饰最为大宗,也最为精致。宗族祭祀体现着对祖宗的敬畏,传达出以“礼”为核心的国家正统文化的意识和理念,这一礼制观念就是祠堂建构和神器制作的主要动因。潮汕地区的宗族活动滥觞于唐宋,历经明清两朝的种种动乱变迁,终于形成本地普遍化的宗族组织。士人精英及后起的豪强以宗族的纽带和祖宗的崇拜作为管制地方的精神基础,由祖先崇拜而形成祖先祭祀礼仪,并构成一套社会整合的语言,制造和强化出宗族社会这样一种现实。
明清的潮汕地区商贸十分发达,又因靠海,多有移民至中国沿海地区乃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经商者。移民海外的潮商每到一处纷纷成立会馆,而每一所会馆必有祭祀神明的殿堂,或干脆以庙宇为会馆。潮州会馆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物质上,都弥漫着一种接近故土的宗教氛围,为背井离乡的商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在史料记载中,不乏转战海外的潮汕人不管去哪里都随身携带宗族象征物的记载。繁荣的海商文化使得潮州民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如《(嘉庆)澄海县志》所载:“大宗小宗,竟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光绪以后直至民国初年,大量的侨资流回潮汕,进一步加强了本地城乡间祠堂丛立的风光,促进了潮州木雕等民间艺术的兴盛。
劫后余生
在修復基地中再现芳华
早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以保存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为己任,积极参与了保存和抢救的行动。
潮州金漆木雕在五、六十年代至文革期间,曾遭遇了被从原有建筑或器物上拆散、被洗去金箔,被贩卖出口,甚至被损坏烧毁的劫难,而这些危机关头,也正是它们进入高校和博物馆系统收藏与保护的历史节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便以保存传统潮州木雕艺术为己任,积极参与了保存和抢救的行动。2017年,广美的修复基地进一步以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更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修复这批木雕作品,为展览、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提供支持。以“站在未来立场上的现状修复与研究”为核心理念引导修复的行为,引入3D扫描等先进技术分析其结构,强调考察研讨解读其工艺,力图完善木雕作品概念的和具体的整体。展览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呈现修复工作的花絮,揭示潮州木雕工艺的材料、雕工技法及步骤,同时也展出了部分建国后民间艺人结合时代主题创作的潮州金漆木雕。潮州金漆木雕作为中国艺术一个精彩的传统存在,可以为当今和将来的艺术创造提供观看的新角度和表达思想的新方法。
知道沉香
沉香,是村木枯死或受伤后形成的树脂。
树脂形成过程称为结香,因木本身无香,形成树脂后才有香气,过程需时几十至几百年。
传统收采方法,是从树林中执拾或在泥沼中掘出倒树,通常木质已经完成分解,剩下如化石般的树脂。
明朝开始已有人工培植沉香树,他们会故意弄伤树干,令其分泌树脂再取走,但品质亦始终不及野生的好。
香港出现的偷树贼,多会砍掉树干令树自行结香,待一星期左右就连根带走剩下的树干。但树干根本未结香,只有些微香味,所以他们会加入颜色、气味,扮作沉香来售卖。
图左是假沉香,由沉香木加上颜色、香味而成。而右面是真沉香,其形态、色泽都是风化而成,但一般人好难分别。
馥約香港 寻沉香
姚界忠
沉香,是沉香树自然枯萎、经数十年沉淀而成的树脂,像树尽最后力气凝结的泪水。由于它入水即沉,馨香飘逸,被视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藏。百多年前,传说一香港一曾长满可结香的白木,故得名为香港。百多年后,它隐没在山野,巩固水土、为路人遮荫,也成雀岛安身之所。只是近年的沉香热,令它的一滴泪,比黄金还珍贵。自此屠杀四起,连根被毁,香港明日也许已经无香。而随余香消逝的,还有一段快被遗忘的香港历史。
前溯
昔日香林,今已成废墟
据说沉香自东汉随佛教传入中国,并广泛应用于宗教、医药及日常生活之中。在宋代,广东、广西一带以种植沉香、制香为主。包括香(中)山、香(东)莞、香澳(门)和香港。当时沉香种植于大屿山,再由香港仔的石排湾出口到日本、东南亚至中东各地。但明末清初,为防外敌,大部分人迁徙内陆;其后大量难民来港,先后发展盐田、种稻种菜,沉香业渐渐没落,后期只藉鸟儿散布种子,长满在郊野山间。
虽然沉香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管,而国家亦列它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只是近10年内地暴发户日增,开始流行品香,野生沉香每克值万元,令华南地区的沉香几乎被砍光。故偷香贼把目光转移香港山间,这些偷香贼为求方便,会把树肢解成木块,有时更采取连根拔的方式,令山间只剩下一片枯枝和木屑,还来不及结成沉香,树已经枯干。
野生沉香每克值万元,令华南地区的沉奢几乎被砍光。
几百年来,稳固水土
我家四代住在梅窝银白乡,从前制盐,现在就耕田。屋后那片风水林一直种了很多香树,小时候我们会去拾柴,老人家会去取药,但从来不会伤害树木,因为它们有助稳固水土。只可惜近年都已被砍得清光。——和叔梅窝银白乡村长
树贼难捉,满山碎片
几年前开始,山上出现偷树贼,他们藏在山里砍树,有时连别人屋前的树,也明目张胆地砍走,即使报警也难以抓到他们。看到好端端的树都成碎片,我们侍佛也不再使用沉香,亦呼吁信徒不要用沉香恭奉了。一禅师地塘仔出家人
资料不全,难以保育
由于近年有不少市民求助,我们开始研究本地野生沉香树。除了在乡郊,连自然保护区里的沉香都已全被破坏,虽然渔护署声称已有派人巡逻,但树的位置、资料既不全面,也不流通,我们根本很难监察。——Angie长春社助理保育经理
香港的沉香树
沉香树其实泛指能结香的树种,包括樟科、橄榄科,而香港的沉香树属瑞香科,以菀香树为主,又称为白木香或土沉香木,是本土原生树种。由于香港炎热多雨,山势连绵,树枝时有折损,其伤口就会分泌树脂。
综调
三位守护者,解析沉香的奥秘
为沉香树惋惜的,是大澳环境及发展关注组主席何佩娴。她并非大澳人,却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个地方。自二十多年前迁入大澳教书,居民有事也找她商量。故十年前她放弃安稳教职和收入,成立关注组,决心为大澳环境事务奔走。几年前,她收到沉香树被砍的消息,可惜警察也好,渔护署也好,都忽视这些偷香贼的威胁性。
她气愤地说:“沉香树的珍贵,在于不可人工种植,而且沉香树是本土的原生树种,损害它们,岂止会水土流失,连带一些雀鸟、昆虫等自然生态也会被破坏”。为了保护珍贵的香树,她每天巡山,甚至曾经暂住庙宇,只为找出偷香贼。那次庙宇门前的沉香树被砍,报警后,她认为警察搜查不够彻底,所以自己上山找贼窝,更与偷树者碰个正着,因笨贼竟然向其问路!最后化险为夷,更助警方智擒树贼。可惜独力难为,她跟其他义工也各有正职,像她仍要兼顾大屿山红树林、湿地的保育问题,所以时常都是村民求助,才知道树已被砍。看到树林变废墟,她既难过又生气。所以她走遍山野,为每棵树作GPS记录,希望警方及渔护署多加巡查。另外,还在网上组成“救救土沉香”关注组,发起联署,除了办导赏团,也推广大屿山佛教历史及自然景观,希望游人增加,藏匿山野的偷香贼就不敢造次。
说沉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言重?“绝不。”中文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张展鸿说。张教授自几年前欣赏过沉香雕刻,引起他研究的兴趣。他发现认识沉香,岂止了解到香港发展史,更认识到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和生活。他解释:“沉香很有启发性,由出产至消费地,涉及很多国家、不同文化,经历如此悠长的历史,不同人对沉香都有自己的演绎。像婆罗洲的普南人,在热带雨林收集沉香,卖给其他部落,再转卖给不同国家的人。如中国人会用来做药,新加坡人则用来炼油,而日本人用来烧香,还有中东人会用来作宗教仪式,这些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
不过,最吸引他的,还是“香道”。原来“香道”源自中国,在唐代已有,除了诗词,当时的画卷也可见品香的情况,不过近二、三百年,这种文化曾在中国消失。近年虽然再次兴起,可惜已变得商品化,早已沦为有钱人玩意,并引起炒风,导致沉香树被大量砍伐,变相扼杀大众认识真正“香道”的机会。“香道本义并非只求收藏价值,反而是讲究应用。像日本人学习了我们的香:道,已建立出自己的传统,不变的,是以品香启发联想,勾起记忆,感受大自然之美,让人学会欣赏和珍惜一草一木,从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不过,由于沉香树被过分砍伐,加上不少东南亚雨林改种棕榈树产油,全球能找到沉香的原始雨林已经愈来愈少。他认为:“这些‘杀鸡取卵的砍伐方式,应该好好制止并加以保护,否则沉香有关的种种文化活动如香道,也迟早会消失。”
即使卖得价钱多好,再也我不回相同的,所以全是无价之宝。
沉香热令国内突然冒出不少收藏家,其实香港早有一位沉香狂热者。他叫简文乐,是三家上市公司的主席,并是一位茹素20年的佛教徒。身家丰厚的他,不爱炒楼、炒股,独爱收藏珍宝,尤其是沉香,原来他自少已嗅着沉香長大,因为祖父辈也有收藏。几十年来他藏香达数千件,不过并非为囤积居奇,也非孤芳自赏,反而办过不少展览以公诸同好;前几年更在中环开设全球首家沉香博物馆,且跟保育大有关系。
原来他对于近年本地沉香树被砍气愤不已,希望藉公开收藏,教大众认识和爱护沉香。更直斥砍树者又无知又浪费:“乱砍下来的沉香树根本不会结香!他们砍下沉香木后多会加上颜色、香气扮真沉香,像我眼看市面上九成沉香也不是真品。我们应该让沉香树继续生长,自然枯死后结香,他日子孙们仍然有机会认识,否则香港虽以沉香之树为名,却是名存实亡。”
眼看他馆内过千件的沉香收藏,有稀有品种的棋楠木、有大明永乐年问的贡品,也有近80公斤的大型雕塑等,收藏总值估计超过百亿元。问他会否割爱,他笑说:“即使卖得价钱多好,再也找不回相同的,所以全是无价之宝,倒不如公开展览,让更多人可以认识。”他想大众学懂的,还有沉香虽如枯木,结成树脂需多年,但持之以恒,就能修成正果,散发芳香。
余音
沉香,与你无关?
本来我也有如此想法,只是在寻香过程,才发现自己祖居后的沉香林,原来亦已被毁。昔日,为我们巩固水土、遮荫挡雨的沉香树,早已消失了。看到山林间忽现的空洞,阳光刺眼,内心也像被掏空。在这失去的顷刻,才后悔从不知道要珍惜。你身旁也有沉香树吗?
请让它一直安稳在山野间吧。
沉香树,摄于大屿山某山径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