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9-03邓子云翦象慧杨晓峰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实践探索一体化

邓子云 翦象慧 杨晓峰

摘要:高职教育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面向企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必然走产学研合作之路。高职“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作为“工学交替”类型模式的一种,以系(二级学院)、公司、研究所(院)作为模式运营载体,理顺各参与载体的职责。该模式的探索实践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形成了成体系的教育教学方案。运用该模式后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获得了三点经验启示,并指出了该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系司所”一体化;产学研模式;理论模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6-0030-07

一、国内外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探索情况

(一)国外的产学研合作经验

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已取得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形成了产学研特色体系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如美国的辛辛那提模式、按提亚克模式、NSF模式、斯坦福—硅谷模式、社区学院模式、企业大学模式[1][2],英国的教学公司模式、“三明治”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沃里克模式等[3],德国的“双元制”模式[4],日本的府产学模式[5],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6]。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理论和实践探索正走向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

周路提出并在畜牧兽医专业实践了“工学研结合、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7];严昌国、李香子等提出了“专家+示范基地(企业)+农户”产学研结合模式[8];陈卫东、李晓晓提出了以契约式和嵌入式为基础的互动协同模式[9];王海军、王竹芳等提出了模块商嵌入的协同创新模型[10];郭宁生提出项目化管理模式[11];李建奇提出了按需培养模式[12]。已形成实践的模式有:清华大学的大学科技园模式[13],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牵头成立的化工协同中心应用的互动协同模式[14],湖南城市学院土建类专业的按需培养模式[15]等。

(三)提出产学研模式研究与实践对策

徐珍珍、刘晓认为,目前仍存在办学主体利益关系不协调、组织机构管理不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并进一步创新运行机制等对策建议[16]。卢海涛总结了高职已探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认为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校企创办二级学院模式,现存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机制保障[17]。郝福锦、蔡瑞林认为关键因素是人才,因此,从人才互聘的角度,以常州科教城为例,总结该科教城的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做法[18]。

国外的产学研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政治体制、文化基因等不同,原搬照抄自然不行,需要我们加以消化、吸收、改进,提出适合自己国情、省情、校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9]。国内提出的诸多模式,要么局限于某个专业(或专业类),要么缺乏实践,要么难以复制,对产学研一体化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论述较少,比如混合所有制办学遇到的实践问题、载体如何搭建的问题等。

二、“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载体是模式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和平台,支撑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理论架构与实现可能,且在高职院校系(或二级学院)的层面进行模式实践效果更好。因此,笔者试图在“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20](以下简称“‘系司所模式”)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找出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模式的形成

早在2008年至2012年笔者所带领的团队就已经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如举办订单班、设立研究所、成立产业公司等,但并未总结形成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为此,笔者领衔于2013年提出了“系司所”模式[21],如图1所示。从2013年至今又持续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商贸职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學院(以下简称“物流职院”)进行了大量实践,使模式进一步成熟,发展为两所学校“主体思想相通、表现形式稍有不同”的两种做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共生共长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二)模式的载体及其职责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的载体既是模式理论成型并划分出职责边界的支撑,也是实施模式的基础平台,因此,以载体作为模式的名称更为直观。模式首先应突出高职院校,因为模式的提出多起源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或研究成果转化的目的,高职院校是模式运营的发起单位、牵头单位。

系(二级学院)这个行政层面在高职院校中实际上是二级管理单位,大多称为“系”,少量称为“学院”。系(二级学院)相对学校这个行政层面更为灵活,兼负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职能,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事务,管理学生工作等。

研究所(院)在多数情况下则是高职院校系(二级学院)部分教师共同组建的研究机构,可以是独立的民间非法人机构,也可以是校内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先进技术研究及教育科学研究职能。研究所(院)重点以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全过程为主线。如果要发挥研究所(院)的先导作用,在研究方向的把握上就应研究前沿的技术方向,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公司为产业运营机构,表现为若干个采用现代企业运营制度的有限责任公司,在“系司所”模式中还应承担教师顶岗及学生实习、实训、顶岗、认证等工作。公司也是模式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因为系(二级学院)、研究所(院)是高职院校体制,也是长期实践的组织表现形式,但公司则受到体制机制的限制。虽然高职院校兴办校办产业已有很长的时间,但目前形势下新设公司操作困难。一方面教育、科技行政部门提倡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另一方面其他党政机关出台的法规制度又不允许公办高职院校参股企业,也不允许公办高职院校的行政干部到企业任职,甚至有的规定与教育、科技行政部门的文件相互矛盾,这就需要有办法解决或变通行事,为模式探索提供便利。

三、“系司所”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下面说明“系司所”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并讨论过程中重點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及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一)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过程

“系司所”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1.提出前的实践期(2008—2013年)

指的是正式提出“系司所”模式理论前,在物流职院所做的实践。在这一时期举办了“天骄物流班”、“希赛班”等订单班,成立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注册成立了股份制的“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资源整合。直至2013年,正式提出“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2.提出后的初步实践期(2013—2015年)

指的是正式提出“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理论后,物流职院采取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完成了诸多的纵横向科研项目、职业教育重点项目,承担项目的载体主要是平台公司、物流信息系、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两个标志性事件分别是物流职院启动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建设,商贸职院获得卓越院校建设立项并启动现代商贸服务业专业群建设。

3.深入实践与变通期(2015年以后)

在此阶段,模式开始在商贸职院和物流职院分别进行深入实践。不同的是,前者的产业公司由专业教师个人独资或引企入校,后者仍然采用学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公司。由于采用专业群来整合产学研资源,使之深度整合,因此,分别给出了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商贸职院和物流职院两所学校都利用“系司所”模式采取“教师—研究人员—师傅”、“学生—项目团队成员—徒弟”的三种身份交替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企业的研发与产业应用推广能力。

(二)模式探索解决的重点问题与具体做法

“系司所”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1.体制机制如何取得突破

公办院校的体制机制突破存在难点,政府的教育、科技行政部门和其他党政部门法规制度要求不同,需想办法解决或变通行事。如在允不允许学校参股企业、教师能否在企业兼职取酬等问题上,物流职院采取了学校班子集体决策、行文审批的方式解决了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解决教师三重身份与薪酬问题。商贸职院则进一步变通,采取了专业教师个人注资成立咨询公司、引企入校的做法,这样可以回避学校参股企业的法律风险和体制问题。

2.模式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及时化解

在理论的成熟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如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合理分配任务得到解决。教师每周课时不超过8节课,并主要将教学任务放在公司进行,即带学生实习、实训、研发项目;又如企业经营营利与人才培养成本付出的矛盾问题,通过学校控股及引企入校合作而少赢利或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方式解决。物流职院采取了控股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的方式,这样确保公司正确的产学研模式探索方向,并不以赢利为第一目的。学校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并与公司董事会商议一致,以行政发文方式任命作为学校教师身份的公司高管。

3.项目研发方向如何选择

在模式中项目起到了联系三方的纽带作用,但项目的研究方向需要有所选择,研究方向应具有有利于长期坚持、,做出特色、掌握前沿技术等特点。商贸职院选择了攻关职业教育重点项目以及大数据与现代服务业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的纵横向课题,物流职院选择了攻关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及物流信息技术类纵横向课题。

(三)教育教学方案

模式中涉及的教育教学方案很多,有专业群建设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为说明在教育教学方案中如何运用“产学研”模式,以物流职院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为例说明。该专业的学生可跟随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企业研发项目,可在公司实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直接融入了企业的项目介绍、研发工作内容。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内容如表1所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了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使用实训(在平台公司进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训(在平台公司进行)、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由教师带学生去平台公司的会员企业进行)。由于教师、学生都兼有三重身份,学生置身于“系司所”产学研一体化的氛围中展开学习。

(四)模式的实施过程

“系司所”模式作为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工”(在公司、研究所工作)与“学”(在系、二级学院学习)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该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校内专业知识理论课的同时,也能获得企业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采用任务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

模式的实施过程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式构建过程;二是人才培养过程。

1.模式构建过程

第一步,载体成立。先在系(二级学院)中成立研究所,组建产业公司(或引企入校,以合作协议建立契约)。第二步,开展运营。需要承担若干个真实的纵向科研课题、企业横向项目、职业教育重点项目,才能通过第一步成立的载体以项目的形式吸收教师、学生来共同参与。第三步,优化发展。通过不断改善条件和规章制度,形成稳定的产学研一体运营方式。

2.人才培养过程

将相关项目细分到任务,每个任务都会包含一个关键技能点;教师(即企业导师)根据每一个顶岗的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计划,顶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企业为其安排的岗位逐个实施项目分解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即企业导师)会对顶岗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过程考核,根据学习计划定期考核每个任务中技能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顶岗的学生做出反馈,做出评价,并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记录整个考核过程;最后会审核顶岗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合格颁发企业认证。以学生参与研发基于条码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为例(如图3所示)。

(1)提供前期学习。在学习环节中,教师根据系统研发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仓储管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設计等课程的学习,此外还有信息管理系统、商务谈判、公关礼仪等配套选修课程的学习。

(2)学生进入平台公司参与仓储系统的研发。平台公司将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项目组,项目经理是该学生的企业导师。

(3)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前期面试和考核。以此来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技能知识掌握情况;接着教师(即企业导师)与项目团队一起商讨、分配该学生的工作任务,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4)企业导师根据项目进程对学生下达学习计划、分配任务。教师(即企业导师)会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动态,并按照相应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做出相应的考核评价。

(5)学生参与直到该项目完成。学生可以掌握项目研发所需的相关技能、能掌握条码技术应用的相关技能、数据库技术应用的相关技能……。可以通过学生对系统的说明、分析、演示和讲解,进行相关的考核评价,平台公司将为考核通过的学生颁发平台公司的企业认证。

(五)模式的实践成效

“系司所”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运营获得项目10个,总经费7 345万元,在现代服务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利用平台公司这一载体研发与投产了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获得软件著作权11个;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载体整合了湖南省全省的物流行业资源,对推动湖南省的物流行业向现代物流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仅数据交换平台一年就进行数据交换50万余次。利用长沙金松管理顾问咨询有限公司及校企合作引入的进校企业,承接研发项目,也已初具规模。

2.通过该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产学研运营能力的教师和近7 000名优秀学生

该模式在商贸职院和物流职院的实践,让近7 000名学生走上了相关的工作岗位。这些学生不仅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技能自学能力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培养了一批具有产学研运营能力的教师,这些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产业服务工作任务,通过项目研发得到了学校、企业、研究所三重环境的锻炼,还孵化出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教育类重点项目,有的教师成长为省教学名师、省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

3.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省级重大项目、重点课题5项

在模式实施前,商贸职院和物流职院的团队教师们分别选择了大数据与现代服务业交叉融合、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科研方向,获得的省重大项目就有“我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子课题”(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获得了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等奖励。

(六)模式实践的经验启示

从模式的实践过程、成效情况看,可得以下三点经验启示:

1.依托行业信息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行业树立教育与产业的先导地位

在物流职院的实践立意很高,成立的企业平台和团队确立的科研方向就是要研发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经历七年多的经营,意在通过这个平台来整合行业资源,起到教育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2.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开创事业的平台,促进团队教师快速成长

模式的设计力图做到产业、教学、科研于一体,这样,通过企业、研究所(院)、系(二级学院)三种载体作为教师成长的平台,让团队教师在三种载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承担一些项目,从而获得快速的成长。

3.建设先进的教学实训环境,以项目为纽带开展人才培养

模式的设计和实践,整合了企业和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综合形成了充实的实训场所,获得了一系列的产业、科研、教育类重点项目,这样有利于参与其中的学生的人才培养,培训、实习、顶岗的都是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项目。

(七)模式实践的不足之处

1.模式参与主体的利益协调仍需加强

首先,实践的范围目前局限在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实力与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不相适应。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在产品开发、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以赢得企业持续合作与支持的热情。其次,模式中企业的部分股东单位认知与需要投入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力度仍有差距。主要是因为理念认知上的偏差,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有的股东单位认为生产和教学的同一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行的干扰,甚至会增加企业不必要的生产成本,没有意识到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所带来的员工素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等溢出效应。

2.核心团队利益尊重仍需改善

“系司所”模式的核心人员是在职教师。在职称评聘政策的导向下,单位对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考核主要以高水平论文著作的数量、学术地位以及获得政府科技奖励等作为重要标准,而忽视了研究成果实际转化应用的不容易、转化过程中的教育及社会应用价值,以至于“重论文、轻市场”的观念较为普遍。在这种状况下,缺乏学校对产学研运营团队合理的考核办法以及可操作的规程,制约了科研团队力量的创造性发挥,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创新的发展进程,继而削弱了“系司所”模式中核心团队的积极性。

从“系司所”模式的理论模型、研究与探索过程来看,该模型已经成熟,并已取得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突破。其一是机制优化。探索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成立的企业载体是学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自然人独资企业或引进的民营企业。其二是资源整合。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已进行实践的商贸职院、物流职院有机地将企业、系(二级学院)、研究所(院)融合在一起运营。其三是项目推动。两个学校的团队共承担了为数不少的产业运营项目和教育类重点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有力地推动了系(二级学院)、公司、研究所(院)联动,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然而,“系司所”模式仍需进一步实践和应用推广。一是在更多的高职院校展开实践工作,二是继续探索和扩充系(二级学院)、公司、研究所(院)的职责范围,但又保持在特色研究方向上深耕细作。

参考文献:

[1]肖瑶.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以德国双元制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0):43-45.

[2]段丽华.国外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驱动机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3):82-90,105.

[3][5]李友清,沈定文,李志雄,等.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4][6]刘晓,徐珍珍,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7]周路.“工学研融合、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7):241-242.

[8]严昌国,李香子,高青山,等.“专家+示范基地(企业)+农户”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23-25.

[9][14]陈卫东,李晓晓.产学研协同创新互动模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1-5.

[10]王海军,王竹芳,宋红英,肖萌.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的模块商嵌入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6-11.

[11]郭宁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化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8):152-155.

[12][15]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中国高职教育,2016(20):52-54.

[13]李轶.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6(11):91-93.

[16]徐珍珍,刘晓.高职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发展诉求与现实审思[J].教育与职业,2017(9):38-43.

[17]卢海涛.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6(21):50-53.

[18]郝福锦,蔡瑞林.基于产学研人才互聘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5):8-11.

[19]曾萍,李熙.产学研合作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機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28-32,46.

[20]郭大成,何海燕,朱相宇,等.高校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1]邓子云,米志强,等.产学研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7(2):48-52.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实践探索一体化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