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四个注重

2018-09-03汪强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祥林嫂个性化文本

汪强

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与热点,对于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理解与实践也越来越深入。可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来说,这项改革还只是刚刚开始,在具体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像教学风格比较单一,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均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或没有,很难调动起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性。但是本人在农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个性化教学理念,不断尝试一些个性化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注重学生情感上的体验与感知

情感是不涉及任何功利目的的,它是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一次直觉的感受,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来自自然的不带有任何经验的感性活动,就像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第一次睁眼看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很少开讲就介绍作者以及文本的写作背景,也很少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而是先给予学生大量的阅读和感知的时间,让学生用感情去体验、感悟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读出情感,读出自我,读出见解,读出眼泪或者是微笑。这样文本就会首先被学生的情感燃烧了一次,就会被泪水微笑浸泡过一次,那么这样的体验阅读就是最真实的,是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有效最自我的一次阅读。

例如,我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就没有按照传统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去解析文中的“情”与“理”,而是用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各自熟悉的方式去读,用各自不同的情感经历去读。尽管学生都泪眼婆娑,但伤心的对象与理由却不尽相同。有人读出了孤儿的不幸,有人读出了家族的没落,有人读出了风烛残年的老朽,有人读出了夹缝中生存的艰难以及社会对于渺小个体的折磨和摧残。尽管都是泪水,但泪水的滋味各有不同或不尽相同。在课堂发言中,许多学生都说,从此文中不但体味了李密和其祖母的不幸,更从中看到了自己、自己的祖母以及自己的将来。通过这个案例,我也感觉到只有学生感情上体验到,才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和升华,才会在道理上不教自通,正所谓“情到理直”。

二、注重文本形象的再现与还原

中学语文阅读的文本很多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形象说话,是一种“以象写意”的间接而含蓄的艺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是教师仅仅凭着自己或教参的结论去“以意解象”,而是应该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叙述去感知、去塑造文本形象,其中最好的做法莫过于再现与还原了。

所谓的再现还原,就是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文本中的景象、物象、人物等形象在大脑中想象出来,或者是和自己切身经历的场景联系起来的一种行为。教师应该让以文字叙述的这些形象在学生的眼前或脑海中生动起来,让它们以画面的形式丰富和绚丽起来。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少,正是想象力丰富、情感最强烈的时候,如果能做到让学生的想象和文中的形象一起飞翔,那对于学生个体意识的激发与培养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啊。即使是同一个文学形象,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讲解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时,我就大胆地采用了再现还原法。在学生对祥林嫂三段肖像描写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我让全班学生都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想象分别再现祥林嫂健康、衰弱、麻木时的画像,然后再用笔在白纸上去用文字描述这个形象。结果同样是健康、衰弱、麻木三个阶段,但学生的刻画和描述有很大差异。单是脸型就有长的、圆的很多种。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又都在自己的再现还原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又创造了一次,也让学生在找到共性的同时,又过了一把个性的瘾。这也就是文学鉴赏中的“以文学解读文学,以形象再造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再现还原创造,既理解了文本,又发展了个性,又享受了乐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学生思维上的质疑与求证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要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养成这种能力的基本做法就是要学生学会质疑求证。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重知识,轻思维;重思维的共性,轻思维的个性;重答案权威,轻质疑求证和独立判断。忽视了阅读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轻视了独立分析和思维的成长,从而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也缺少个性,缺少特色,缺少一种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趣味。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善于提出问题,才会更好地促进理解,才会让阅读成为自我的独特的阅读。即使阅读是共同的,但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虽然文本是客观的,但是阅读却是主观的;文本中的思想可以是定论的、唯一的,但是对定论的质疑求证,却可以是发散的、多元的;哪怕是质疑的结果是错误的,但是质疑起码培养了学生求证的能力。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对所质疑问题的求证能力,是语文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同样是《祝福》的阅读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解中,我们往往把祥林嫂的死归结为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但我在此文的教学中却布置了一道质疑性很强的作业题,这就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都有哪些,并说明理由。学生对此问题很好奇,也很感兴趣,小组讨论发言很踊跃。说四嫂有责任,柳妈有责任,婆婆有责任,“我”有责任,祥林嫂自己也有责任。最后得出结论:鲁镇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然后我又问:是每个人的问题,还是每个人思想的问题。学生于是又讨论发言,最终落脚于封建礼教。虽然答案是一样的,但是得出答案的过程却与从前很不一样,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且懂得在质疑中借助于求证分析而前进,个体得到发展。后来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一个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了林冲上梁山的必然性,并做出精彩分析,获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四、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否定与再创造

反思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扬弃性的评价,对自我理解的内容以及文本的写作技巧、表述语言等进行再思索,但不是对文本的识记和全盘接受,而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与素养为基础,积极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参的对话、与不同见解者的对话,甚至与文本的作者對话,与阅读完文本的自己对话,从而形成自我在共性上的个性。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修正与补充,从内容到形式对原来的文本、对原来对于文本的理解做一次全面的审视和改装,在否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我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小说阅读教学中,我都有一个固定的课后作业,就

是为小说改写一个结尾,颇有当年鲁迅“娜拉走后会怎样”的意思。像“水生嫂成为游击队员之后”,“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之后”,“祥林嫂砍了门槛后”等。很多学生都能结合原文的人物性格和主题做出精彩的另类处理。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的古代诗歌,并且很受学生的欢迎,而诗歌这种体裁更适合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诗在诗行之间”,“诗在意象之间”,每首诗歌都给我们留下大片的空白,让阅读者去填写,也最大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极大可能地展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我在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把古诗改写成现代诗,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写作能力。多年以来本人和一些学生都积累了不少以诗解诗、以诗解文的诗歌作品,他们不但见证了我们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更是凝聚了师生在阅读之后智慧与创造的汗水。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更是想象力、创造力勃发的时期,也是情感体验、思维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善于保护好他们,开发好他们。

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每个实践者都在其中经历了不平凡的经历,也大大小小收获了一些果实,也确确实实碰到过一些钉子。但只要我们抓住学生这个主体,能够让教师做到主导而不是主宰,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只要情感上能做到自我体验,理解上能做到自我还原,思维上能做到质疑分析,并在否定与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前进,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第四中学(234000)

猜你喜欢

祥林嫂个性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