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对比阅读教学
2018-09-03包秋艳
包秋艳
高中学生在学习宋词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对于作品中一些典故不够了解,第二是无法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厚情感,第三是在整体感知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应当对教学方法進行灵活处理,如采取对比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趣,读出情感,增强深度认知。
一、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
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加上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认知,教师需要安排更为恰当的引导方法,以便带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来。比如在对比苏、辛词代表作之前,教师提出:古典诗词作品进行鉴赏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它意境的把握、形象的认知、手法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这位词人的作品和其他词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也就是作者独特的风格是如何构建出来的。总的说来,因为他们生活经历的不同艺术素养方面的差异,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格调与趣味。
比如同样是唐朝的代表诗人,李白和杜甫的风格便非常不同;同样是宋词的代表作家,苏东坡的词,需关西大汉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则需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豪放派和婉约派之间,就算是同为豪放派的苏东坡和辛弃疾,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二人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对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用这种全面概述式的导入方法,能够让学生迅速接受对比阅读的策略,为接下来的正式教学奠定基础。
二、用整体的感受进行把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谓苏、辛二人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宋词中的名篇。它们同样具有感情丰沛、文辞优美的特点,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高中生想要理解这些作品,难度非常大。
教师首先应当做的便是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简要介绍,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当学生朗读熟练之后,教师给予适时点拨,明确诵读中的不同韵味,像“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应当读得豪迈一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应当读得深沉一些。教师指导完成之后,学生再次诵读,用有感情的诵读来再现作者的心境。数度诵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默读、齐读、范读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文本有一个直接的感悟,对两首词的对比,如意境上的区别、主旨上的差异产生认知。
三、用深入的研讨进行认知
为了保证学生在对比中深入认知,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其一是对这两首词的开头部分进行阅读,比较相异与相同之处。该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二者是用古代英雄怀想的办法开篇,而其目的和风格又有不同。其中,苏东坡的作品,依靠对长江奔流之势的描写,展现出豪放的一面;而辛弃疾则用古代有英雄映衬当时无英雄,形成一种感伤的格调。这样的感受毋庸教师的说明,学生自然可以感受得到。
其二是诵读对古代英雄怀念的部分,比较二者的区别,此问题的安排,使学生明确同为描述古人,因目的与行文的不同,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因此教师只要稍加回顾便可,问题的答案自然会在学生心中呈现出来:两首词的相同点在于均使得古代英雄的气度跃然于纸上,可是苏词更倾向于表达自身豪迈气概的反悔,而辛词则更倾向于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因此前者豪迈而后者愤慨的结论自然呈现。
其三是对两首作品的结尾部分进行深度感悟,此问题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风格之差异,在此问题带动下,教师需要用抓关键的引导办法,让学生对诗句进行理解。比如在苏东坡词中出现的“多情”“华发”“如梦”等关键性词语,在辛弃疾词里面出现的“廉颇老矣”等词语。在对关键词的两相比较以后,学生能够自然发现:它们都展现出了一种英雄老矣、壮志无由实现的感慨;所不同者,正在于二人叙事风格的区别,而叙事风格的区别,又根源于二人的表述目标之差异。
最后,教师可以从用典的角度,帮助学生对两首词进行研究,实现二者用典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难点所在。设计该问题能够使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两首词进行分析,达到知其人、品其词、体其意、入其境的效果。两首词皆有用典之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注释中基本了解,并通过资料引入的办法全面把握,接下来表述两首作品都写了哪些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际遇是什么样的,由此学生更容易领会两首词的精髓所在。
对比阅读是一种有益于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绝佳教学引导方式。词肇始于隋唐,发达于两宋,展余韵于明清,是一种文情并茂的特殊文体,它既可以遣兴娱宾,也可以表达心声,小可以抒个人之思,大可以现家国之情。其中,高中时期会遇到的苏轼与辛弃疾两位大家,是宋词的代表性人物,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各自的绝妙之处,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225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