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及同伴教育分析

2018-09-03张丽芳王建军

中外医疗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同伴教育心理护理

张丽芳 王建军

[摘要] 目的 探究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療期间的心理护理及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在该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35例艾滋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情况进行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情况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依从率(95.58%)明显高于对照组(56.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4 2,P<0.05)。观察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384.16±69.48)个/μL高于对照组(298.83±72.68)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3 4,P=0.00 0),病毒载体的含量观察组(2.43±0.23)lg/μL低于对照组(2.95±0.37)l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22 4,P=0.00 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92.64%)显著高于对照组(53.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9 0,P<0.05)。结论 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恢复,增强患者恢复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护理;同伴教育;抗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4(c)-0133-04

Analysis of Mental Nursing and Peer Education of AIDS Patients during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Period

ZHANG Li-fang, WANG Jian-ju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eijing Likang Hospital, Beijing 10002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ental nursing and peer education of AIDS patients during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period. Methods 135 cases of AIDS patients for anti-viral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67 cases us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ethod for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8 cases used the ment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peer education for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one year, the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and the changes of virus load and CD4+T lymphocyt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ompliance to the anti-viral therap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5.58% vs 56.71%),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obviou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3.844 2, P<0.05), and the CD4+T lymphocyte cont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384.16±69.48)number/μL vs (298.83±72.68)number/u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973 4, P=0.00 0), and the virus load cont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43±0.23)lg/μL vs (2.95±0.37)lg/μ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9.822 4, P=0.00 0), 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2.64% vs 53.7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079 0, P<0.05). Conclusion The ment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peer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AIDS patients during the anti-viral treatment,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immune system, enhance the confidenc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AIDS; Mental nursing; Peer education; Anti-viral treatment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发病机制为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破坏,最终使人体完全丧失免疫功能[1]。艾滋病病毒的潜伏期较长,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致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引起恶性肿瘤和复合感染的发生[2]。目前,对艾滋病的治疗尚未找到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对艾滋病患者多采用抗病毒的方式进行,虽然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艾滋病病毒的含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服药期间不良反应较大,且患者的心理负担也较大,容易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3~4]。因此,該院对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8例处于抗病毒治疗期的艾滋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心理情况均有所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35例艾滋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7例)。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为《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关于HIV/AIDS的诊断标准[5];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性感染疾病;均为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18~38岁,平均年龄(29.16±1.47)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15±0.34)年,性行为感染患者31例,血液感染患者23例,其他类型感染患者1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3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52±2.67)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11±0.53)年,性行为感染患者34例,血液感染患者21例,其他类型感染患者12例。该次研究在患者年龄,性别,感染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患者入院后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抗病毒治疗知识讲解,对抗病毒药物的服用方法进行指导并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监督。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方法进行护理。其主要包含以下方面:①患者开始服药前3个月,医院安排专门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查房,2次/周,用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药物服用情况看是否出现药物耐受现象,对出现药物耐受情况的患者及时调整药物;了解患者在服药期间的心理情况,当患者的心理情况出现转变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②患者服药3个月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谈,1次/周,了解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对于访谈过程中发现的患者用药问题和心理问题,及时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在访谈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访谈次数。③安排具有3年及以上抗病毒治疗经验并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艾滋病患者作为同伴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初次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沟通,及时提醒患者的服药时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治疗的决心,每月与患者进行2~3次的面对面交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和用药依从性。④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同伴教育者和相应的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生活情况,对出现人际交往和家庭危机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⑤组织病友交流会,2次/月,便于患者之间交流病情和服药情况,增强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情况进行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情况的进行比较。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根据《随访及用药表》中关于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6],根据患者的服药的具体情况将其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不依从3种类型。完全依从:服药率>95%;基本依从:服药率在90%~95%;不依从:服药率<90%。

患者满意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个指标。满意率=(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患者总人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由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95.58%)高于对照组(5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分析

护理前两组患者间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64%)高于对照组(5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艾滋病是由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免疫类疾病,感染艾滋病病毒后,艾滋病病毒会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使患者丧失正常的免疫功能,最终导致患者因恶性肿瘤或合并多种感染而死亡[7]。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找到根治的方法,临床上对艾滋病感染的患者多采用抗病毒疗法进行治疗。孙林岚等[8]的研究显示,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相关,由于艾滋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够深入,社会及其家人对患者的不理解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大等原因,都会对患者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降低艾滋病患者心理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该次研究中,采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患者与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的患者相比较治疗的依从性显著增强,说明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护理方法能够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效降低患者对艾滋病的恐惧感,改变患者对个人及社会的否定态度,坚定了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降低了因服药而产生的不良事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胡芳琴等[9]的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的含量与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呈负相关,随着艾滋病病毒的增殖,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逐渐降低,最终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李铃等[10]的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的含量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随着艾滋病病毒的增殖,患者体内病毒载量也随之增加。因此,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和病毒载量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有关。该次研究中,采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方法护理的患者,而病毒载量明显低于采用传统方法护理的患者,说明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护理方法能够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有效提高艾滋病感染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抑制体内艾滋病病毒的增殖,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促进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目的。

该次研究中,采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护理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的患者,说明有效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控制患者体内病毒的增殖,还能在心理和精神上对患者进行引导,坚定其对治疗的信心,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的方法对抗病毒治疗期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秋映,朱金辉,郑文彬,等. 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随访干预效果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29-31.

[2] 许前磊,徐立然,郭会军,等. 艾滋病发病与防治中医理论的初步构建[J]. 中醫杂志,2015,56(11):909-911.

[3] 何海,李巧巧,周超,等.重庆市2004-2013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1):21-25.

[4] 马丽萍,徐鹏,吕繁.抗病毒治疗作为艾滋病预防措施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3):218-221.

[5] 王爱霞,王福生,王清玥,等. 艾滋病诊疗指南[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133-144.

[6] 刘宇婧,韩孟杰,陈清峰. 我国HIV/AIDS病人随访工作现况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21(9):807-809.

[7] 谭顺,刘奉凤,刘敏,等. 重庆市1 978例初始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感染者的回顾性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9):2190-2194.

[8] 孙林岚,丁永军.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宣教对艾滋病病人自我效能的影响[J]. 实用预防医学,2014,21(6):762-764.

[9] 胡芳琴,吴勇,张展,等.不同CD_4~+基线值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5521-5523.

[10] 李铃,古雪,敬雨佳,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1型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机会感染及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13-18.

(收稿日期:2018-01-25)

猜你喜欢

抗病毒治疗同伴教育心理护理
试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伴教育的运用
护理干预对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高中异性交往教育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