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
2018-09-03魏慧
魏慧
习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行为,自然需要有丰厚的认知积累。高中语文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文章,具有极高的积累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教材主题、教材写法等展开梳理和挖掘,找到习作素材积累点,为展开写作提供更多支持。
一、梳理教材内容,积累选材方向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都属于经典之作。因为题材各异、主题不同,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为学生展开认知积累创造了条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时,要注意切入的角度选择。如人称的选择、展开的方式、陈述的语气、描述的对象、语言的特点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想北平》是语言大师老舍的回忆性散文。教师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给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提出建议:老舍对北平有割舍不掉的情缘,所以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从哪些方面着手,写了哪些内容呢?如果让我们也写一篇“想”什么的作文,我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选材呢?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再次展开阅读梳理。有学生认为:在老舍眼中,北平动中有静、布局匀调、自然和谐,而且属于历史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令人想念。也有学生说:如果让我来写一篇想念的文章,也会像老舍一样,从人文、地理、自然、文化等方面展开思考,写出深邃的思想。
从学生认知之中可以体会到,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习作内容选择的视角,要贴近现实,更要提升视界,让学生从更高视点展开写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自我历练。
二、探讨教材主题,积累习作立意视点
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文本立意的感知程度也不会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立意技巧展开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操作方法,提升习作立意操作品质。教材文本大多具有历史背景,其主题带有时代感,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普遍性中寻找个性认知,以建立自己的习作积累素材体系。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写景散文,教师在文本主题挖掘时,要给学生提供介入机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郁达夫的笔下,江南的冬景也充满了灵性,透过这些灵动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最终达成学习共识:郁达夫在这篇散文中共描绘了五幅图画: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无论对哪一幅图的描写,都充满了笑容、温度、色彩、声响、神韵,其赞美情调溢于言表,给读者带来心靈的触动,思想的洗礼。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也来写一篇写景散文,应该从哪些角度展开立意操作呢?学生经过讨论,其个性观点自然呈现出来:“我们虽然没有郁达夫那样深邃的思想,但我们也要写出景物的内质精神,充分抒发主观情感,宣传一种正能量,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感染和启迪。”“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基本要义,如果让我写一篇抒情散文,我一定会在立意上有更多考量,写出积极意义。”
教师从分析教材主题入手,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自然迁移,通过让学生分析探究教材主题,让学生对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了全新解读,“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三、研究教材写法,积累运用方法
经典篇目的经典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写法上的技巧更值得我们去探索积累。如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景物的手段、展开事件的顺序,以及多重写作特色的展现都值得我们做更多的积累学习。习作方法众多,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重点筛选。渲染、烘托、伏笔、照应、象征、点题、总起、过渡、铺陈、比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步换景等都属于习作涉及到的方法,教师要通过教材文本实例,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这些方法。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随笔,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体会课文的写法特点。有学生这样说:这篇课文,开首给出狼嚎的特写,给人带来一种压抑感和悬疑感,为什么要写狼嚎?哪里的狼在嚎叫?为什么会嚎叫?这一连串的疑问都促使我们要继续读下去。这个开头是比较成功的设计。教师给出引导:这是一篇随笔,和我们说的议论文还有一些区别,但都属于议论的文章。如果让我们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自然现象,发表我们的观点和见解,应该如何来借鉴这样的写法呢?学生随即展开深入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设计。
教师让学生对教材文本写法展开探索,并以此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让学生顺利掌握了议论文体的不同展开技巧。议论文没有固定的开头要求,传统的三段论需要借鉴,但在具体操作上要有所创新,这才是习作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积累是习作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有一定习作基础,但在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展开针对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高中教材文本进行积累性梳理,可以给习作带来丰富的积累资源,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写作品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自筹课题“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写作素材积累策略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b/2016/0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