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中的“三生”
2018-09-03束小红
束小红
《边城》为苏教版必修二中的一篇小说,在教学伊始,学生对傩送与翠翠的这种纯朴爱情带些嘲弄的神情,认为何须“大鱼咬你”这般含蓄,直白一些又何妨?对祖父在翠翠婚事上表现出的犹豫不决也反感,认为这个老头的摇摆不定令人生厌,确实是导致大佬死的关键。另外,对这几章中的人物一些复杂的心理不太理解。由此,《边城》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教师又如何让学生体悟?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打破常规,从生活、生命、生成这三个方面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一、纯朴的生活
生活,即湘西茶峒的生活状态,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险恶,以及大胆开放的时代,学生总喜欢以己推人,无法走入文本的世界。
在傩送与翠翠初识的那个场景,傩送在码头上问“是谁人”时,那句“我是翠翠”的单纯,在这个人心不古的当下,又有几人敢如此?从而引导学生对湘西环境、生活的探究。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细读这些语句,学生渐渐发现了生活的安定、人民的安居乐业。进而又在三个“莫不”中,“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看出人民对传统节日的重现,人民生活的悠闲、自在。在“赛龙舟”的描写中,“都显出这一般合作努力的光荣”,看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文中介绍顺顺时:“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这种团结互助在后来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顺顺送鸭子给祖父和翠翠,以及祖父与渡船人之间均可见到。
课堂上抓住第三章节的这些语段,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湘西茶峒乃是一个安定平等、悠闲自在、团结互助的边城,一个不被世俗所干扰的“世外桃源”,在这样的地方,何须戒备之心?在这样一种纯朴环境下长大的傩送与翠翠,在初恋时表现的这份羞涩、含蓄就理所当然。在那种与世隔绝环境下的他们,又怎能有现代人的大胆开放呢?
二、本真的生命
人是一种矛盾的个体。一个人的生命观又往往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内部构成存在着相互间的对峙与冲突,形成内在的矛盾,这正是生命个体的最本真的反映。生命的本真,一个“真”字,乃是人的最纯真的内心情感。
如祖父的忧与爱,即是一种复杂的内在生命矛盾性的外显。祖父与翠翠相依为命,翠翠是祖父活在世上的精神支柱,因为翠翠,他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所以,祖父因为爱翠翠,故而才会忧,忧翠翠的婚事,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翠翠应分交给谁”“必须甚么样的人才不委屈她”?而祖父越忧,越见出其对翠翠的深入骨髓的爱。
而在教学中,学生不明白:婚事一直是祖父最忧心的,可为什么他“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呢?本人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来理解,不许别人来关心,那只许谁来关心呢?学生瞬间明白,这正是祖父想亲自为翠翠把关,挑选他的意中人的举动。当他試探翠翠,翠翠以生气相威胁时,祖父为何又有“不好的念头”呢?后来,祖父发现翠翠“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时,他记起了些旧事,担忧翠翠同她妈妈一样,故而“不好的念头”,乃是怕翠翠重蹈母亲的覆辙,他也无法再抚育再下一代的小雏儿。也因为越爱翠翠,故而在抉择时犹豫不决、极其慎重。“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
“老的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全是对翠翠的爱使然。“忧”与“爱”集于祖父一人,反映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反映了一种纯真、本我的生命状态。
三、人性的生成
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讨论其余部分,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祖父与过渡人的友情,学生主动将第五章中“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与第六章过渡人之间的推让联系在一起。面对卖皮纸的过渡人所给的钱时,老船夫先喊孙女阻拦,再把钱强迫塞回去,并且还搭了一大束草烟给那人,由于礼轻仁义重,故而才留下一枚铜子。这种纯朴的人性,也是一种生命的本真,也与这与世无争的边城环境相关,与如今金钱至上、人心叵测的现实大相径庭。
如第四章,“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为什么吃惊?又为何而害羞?学生能结合前面的讲解,紧扣文本,分析出:“吃惊”是因为傩送不记仇派人送自己回去;“害羞”是因为翠翠突然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那种少女特有的羞涩,学生已完全走入文本,走入小说人物的世界。
如第六章,“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学生读到此,皆感叹那优美的画面,想象在那样寂静、美丽的地方,人、物与自然的和谐美,如世外仙境一般。
分析到此,可以说本节课已完成了教学中的所有任务与目标,学生从原本混沌的状态到完全领悟沈从文的创作目的,感受文本的三种美,走进文本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