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在意的不是南太发展
2018-09-03于镭
于镭
西方一些官方组织和媒体近日热炒南太平洋地区若干岛国的“债务危机”,批评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这类“炒作”有意无意地混淆了臆想和事实,误导了受众。
据太平洋群岛地区研究的权威机构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统计,在2006年至2016年间,澳、美、新等国向该地区提供了90亿美元的“捐助”。其中,澳大利亚一国占总额的2/3。就在数周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还宣布“为了对抗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将大幅度增加对太平洋岛国的“捐助”。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传统“捐助国”花费了巨资后,中国的影响力依然会“日益增长”,且令“传统捐助国”不安?
洛伊研究所的一些学者曾对“传统捐助国”和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的“捐助”进行长期跟踪比较,发现“传统捐助国”向岛国提供的除一小部分是人道主义援助外,其余绝大多数是旨在推进当地“民主”“人权”“法治”和“良政”的政治性项目,只能以“无偿援助”的形式强求受捐国接受。研究还发现这些“捐助”项目的结果也远非“捐助国”政府宣传得那样完美,毕竟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极其费时费力。
同时,他们研究发现中国提供的“捐助”多为低息贷款,或“友好性利率”贷款,主要用于推动当地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与岛国有关方面在合约中明确规定了“捐助项目”的借贷利率,以及项目必须达到的质量和管理标准。在洛伊研究所的学者看来,中国的“捐助”更严格地讲是“商业属性”,太平洋岛国有义务履行契约,期满“还本付息”。中国的基础设施“捐助”也并非“强加”于岛国,而是岛国“积极主动地向中国争取的结果”,其过程类似商业借贷谈判。
相较于西方“传统捐助国”,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对太平洋岛国的“捐助”金额不算特别巨大,并且中国“捐助”的资金主要用于岛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建项目,建成后具有相当的经济效益,以及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百分之一百多的负债率,太平洋岛国负债率基本处于较低的可控范围。即便将来某个岛国在债务上遇到困难,也不能想当然地归咎于中国。当地债务管理能力、投资偏好与风险,以及不可预测的世界和地区性风险等都有可能成为重要因素。全球范围内的经验型分析也表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与中国有着紧密经贸合作而身陷“债务危机”或“破产”。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西方国家也曾渲染过类似的“债务危机”,以批评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但今日非洲的勃勃生机不仅证明以英国《经济学人》为代表的西方精英对非洲大陆“毫无希望”的判断是极其错误的,也难以辩驳地证明了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对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样,太平洋岛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一潭“死水”,一些国家在近年内已经实现高达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这是殖民时代难以想象的。▲
(作者是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