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院长在“徐悲鸿研究新视野”研讨会上的致辞
2018-09-03范迪安
范迪安
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现场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
学术与时俱进,是学者的理想和抱负。我十分高兴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的今天能够召开“徐悲鸿研究新视野”研讨会,能够有这么多学术机构的学者在央美百年校庆之际贡献各自长期研究的见解和智慧,交流徐悲鸿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由徐悲鸿艺术研究联系到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提出新的议题。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从学院和美术馆出发,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望,一方面希望通过徐悲鸿艺术大展的策划思路、展品形成的展览结构,包括展览展示和传播推广,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向公众介绍和呈现徐悲鸿整体艺术的面貌和历史贡献。另一方面,也是更本体、更重要的是,借由这样的机缘,能够邀约到各位学者举办系列讲座和今天的集中研讨,来共同推进徐悲鸿研究和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
央美美术馆前一阶段的系列讲座中已经有包括在座的多位学者发表了关于徐悲鸿研究的最新成果,都是非常有份量的研究心得。今天各位学者就徐悲鸿艺术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关联继续阐发见解,这将使得徐悲鸿艺术大展真正成为一个内涵丰满的艺术学术活动。
徐悲鸿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他的综合性的艺术学养和实践成果,他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许多人和许多事的关联,实际上还是一本值得不断研究、不断深化的大书。我对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有过总体论述,而今天我们的学术和学问都需要在新的文化条件和新的学术背景下更宽阔地展开。因此,各位发表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能够弥补我们以往在史料上,特别是在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的不足。而这一点,又是推进中国现代以来美术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特别需要加强的。
有时候我想,一位历史人物常看常新,特别是常思常新,就在于20世纪以来的美术走过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也成为积淀着许多学术课题的宝库。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从梳理好20世纪中国美术自身的发展脉络,从中国美术文化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对话,从更加鲜明地彰显中国美术的现代文化等方面,我们的研究工作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位学者、同仁、朋友们的共同参与,发表的独特见解,为央美百年校庆增加了学术的厚度。
在讨论中国艺术的现代历程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一方面还要继续把握中国美术现代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个案的深度研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我拜读了各位在徐悲鸿艺术研究上新的成果,深深感觉到,在新的文化与学术条件下,进一步推动中国代表性艺术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对于整个中国艺术史研究、艺术理论研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所谓学术与时俱新,很大程度上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以新的视角、新的研究方法,在新方法论基础上可能形成的新的学派。
在这所学院里,许多前辈名家的艺术经历、艺术创造,总体研究还不够。然而这些前辈名家,既是历史的存在,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既在他们的创作作品上能够看到一代人的精神光彩,更在文化的维度上能够提升中国现代形态美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内涵。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在当代非常活跃;另一方面,我们在推进艺术史研究的现代拓展上又需要有非常鲜明的文化意识。尤其在对一些以往忽视的,以及还没有公之于众的大量史料研究上,20世纪留下了许多有待我们发掘和发现的素材。
非常荣幸中央美术学院能够邀约到各位,相信我们的这种研讨和交流、演讲和参与,能够更好地激活关于历史与理论研究的活力。就像一件作品的重新发现,实际上不仅是物质载体的发现,更是思想与思维的发现。在这个意义上,我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感谢各位学者同仁,谢谢大家,谢谢!
徐悲鸿 《河边》 板面油彩 36cm×50cm 1923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蜜月》 布面油彩 93cm×118cm 1925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睡》 布面油彩 40cm×51cm 1926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自画像》 纸本油彩 23cm×17cm 1924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箫声》 布面油彩 80cm×39cm 1926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徯我后》 布面油彩 230cm×318cm 1930—1933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田横五百士》 布面油彩 197cm×349cm 1928—193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愚公移山》 布面油彩 231cm×462cm 194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喜马拉雅山之林》 布面油彩 95cm×59cm 194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 《玉簪花》 布面油彩 66cm×48cm 1943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