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视化标识管理在综合医院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2018-09-03刘海涛谭宏文何敬堂郭水英
苗 勤,刘海涛,谭宏文,何敬堂,方 玲,郭水英
(1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河北 任丘 062552; 2 华北石油油建医院,河北 任丘 062552)
中医科是进行针灸、拔火罐、刮痧和药浴等各种治疗的场所,患者人员密集,人流量大,且大部分医院中医科的多项操作在同一室内进行[1],因患者皮肤破损或黏膜暴露,极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综合医院中医科经常被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非重点科室,同时受传统中医观念的影响,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不足,认为针灸等操作为非有创操作[2],日常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制度,以上因素均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了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规范各项操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能力,某院采用目视化标识管理模式,运用不同颜色区域标识及流程图等来引导工作,目的在于提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综合医院中医科为研究对象。该科室共有医生16名,护士4名;共有中医诊室11间,各房间分散,且存在诊室多功能使用现象。
1.2 分组及干预方法
1.2.1 分组 2016年5—8月为干预前(采取传统管理方法),2016年9月—12月为干预后(采用目视化标识管理方法)。
1.2.2 干预方法 将中医诊室合理分区,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地标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并配有文字说明。针灸、拔火罐等治疗室悬挂醒目标识牌,张贴六步洗手法等各种手卫生提示图谱,贮存柜上粘贴物品存贮标识。污染区粘贴医疗废物分类及处置流程图,采用不同颜色的地巾、抹布分别擦拭不同区域。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及流程图悬挂于诊室墙壁。
1.3 评价方法
1.3.1 医院感染防控质量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医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检查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手卫生(手卫生理论知识、手卫生方法是否正确、依从性、干手方法四个方面,每项分值为5分)、消毒隔离(皮肤消毒方法的正确性、皮肤消毒面积是否≥5 cm×5 cm、消毒剂的正确配置与使用、火罐的清洗消毒干燥保存方法、空气消毒方法及效果五个方面,每项分值为4分)、无菌操作(一次性针具一人一用一废弃、标准预防、针刺器具正确使用方法、采用无菌棉签起针按压操作四个方面,每项分值为5分)、医疗废物(感染性、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及时正确处理两个方面,每项分值为10分)、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发生暴露的次数、发生暴露后处理流程知晓率两个方面,每项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医院感染防控质量越高。
1.3.2 环境卫生学监测效果评价 干预前现场收集医疗环境中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手样本73份,干预后收集样本74份。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1995)判断结果,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总数≤10 CFU/cm2,医务人员卫生手的菌落数≤10 CFU/cm2为合格。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感控理论知识水平 目视化标识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相关理论知识测试总分分别为(71.90±10.89)分、(88.47±5.8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
2.2 医院感染防控质量检查结果 实施目视化标识管理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质量检查的手卫生、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疗废物及职业暴露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目视化标识管理前后医院感染防控质量检查结果Table 1 Prevention and control quality of HAI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visual labeling management
2.3 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实施目视化标识管理后,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82.43%)高于干预前(4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79,P=0.000),其中干预后物体表面、医生和保洁人员卫生手合格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卫生手合格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目视化标识管理前后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Table 2 Environmental hygiene monitoring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visual labeling management
3 讨论
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通过中药、中医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目前物理治疗多采用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多种方式[3],上述方法均有可能造成患者正常皮肤黏膜保护屏障的破坏,为病原菌侵入皮肤、组织提供了便利条件[4],同时由于中医关于消毒及无菌操作的传统观点与西医不全相同,从事中医的人员受传统医学的影响,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较差,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容易因环境不清洁,空气细菌浓度超标及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因素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医疗安全,加之中医专科医院领导层对医院感染管理不够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关系整个中医诊疗的安全[5],因此,规范中医诊疗各项操作感染控制环节的管理对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目视化标识管理前中医科存在诊室布局、流程不合理,分室分区不明确,一室多用现象,清洁区和污染区存在交叉现象,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理念和知识明显欠缺。改善中医理疗与针灸就医环境,并使其区域合理化,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的措施之一[6]。本研究通过采用目视化标识管理方法,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文字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等区域分开,在各个功能区张贴图解、标识、流程图,从而使各项操作标准化、合规化。郭凤玲等[7]报道,不同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均可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理念,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本研究发现,通过目视化标识管理,使医务人员日常能够充分接触各项防控的有效提示,等同于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频次,因而促使医务人员提高了对感控理论知识的知晓度。有文献[8-10]报道,40%以上的针刺伤均发生在清理医疗废物时,职业安全培训可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职业暴露。医院应提供安全针具装置、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图及暴露后处理流程等,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目视化标识管理后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医疗废物及职业暴露各项指标评分均有提高,有效促进了中医诊疗过程中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执行。
大多医院感染病例由医务人员手直接或间接传播导致[11],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特别是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12]。以往文献[13-15]报道,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职业有一定关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手卫生合格率在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护士均由西医相关临床科室转入,在手卫生、消毒和隔离等方面的感控意识优于中医科医生有关。已有文献[16]显示,手卫生依从性也存在科室差别,与科室的重视程度有关,中医科医生手卫生意识不强,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且频繁更换,导致目视化标识管理前医生及保洁员手卫生合格率较低,本研究中通过在各个位置张贴图文并茂的手卫生标识图,进行有效的提醒,继而促使医生及保洁员在实施干预后手卫生合格率得到提升。
目前,国家对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非常重视,为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本次调查采用的目视化标识管理是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将感控管理的要求和意图用文字、图案、颜色等形象地展示给医务人员,简明、易懂、易记的标识以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传递信息,提升医务人员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17],并且此方法公开透明,便于人员之间相互监督,逐渐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据统计,人的行为60%是从视觉的感知开始的[18]。陈蕾等[19]报道,规范、醒目的警示标识对医务人员起到了告知、警示及自我保护的作用,可避免风险和降低差错率。通过使用便捷规范的目视化标识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高诊疗环境满意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由于综合性医院危重患者集中,侵入性操作较多,引入目视化管理方法后,各种标识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高效地熟悉环境,有效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各环节隐患,有效防止微生物在医院内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