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斯柯尼科夫的多重人格探析

2018-09-02余红缨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探析

内容摘要:拉斯柯尼科夫身上有着“多重人格”,首先是有相当浓厚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赋予他善良正直的品性,让他在看到世间的苦难时挺身而出,也让他在杀人后产生了强烈的罪恶感,走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宗教信仰将他从矛盾分裂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实现了精神的复活。

关键词:拉斯柯尼科夫 多重人格 探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讲述了一个贫穷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摸索出了一套“超人理论”。他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秉性保守,乐于顺从的“凡人”;另一种是天赋异禀的“超人”,他们可以随意杀人而不用受到法律和道德上的任何惩罚。为了证明自己是个超人,他杀死了一个贪婪吝啬、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因为他认为这种人存活于世就是危害社会,死不足惜。没料到杀人后的拉斯柯尼科夫深受良心的谴责,精神陷入痛苦的深渊。最后,他在宗教精神的感化下,获得新生。

一.拉斯柯尼科夫“多重人格”的体现

(一)受道德理想影响的善良人格

拉斯柯尼科夫的善良人格是通过他与马美拉多夫的几次相遇展示出来的。第一次是在一家小酒馆,马美拉多夫向拉斯柯尼科夫诉说自己如何因酗酒丢掉工作,将全家人逼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悲惨境地。拉斯柯尼科夫目睹了这家的情形后,心生恻隐,掏出身上的钱,悄悄放在他家的窗台上。第二次相见是在一起车祸现场。拉斯柯尼科夫认出了重伤的马美拉多夫,他掏钱让警察送马美拉多夫回家,得知病人再无救活的可能,又拿出仅剩的20卢布交给他妻子办葬礼。

(二)“超人”与“凡人”相纠结的矛盾人格

孤傲的拉斯柯尼科夫将自己归为“超人”一类,自认为拥有逾越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权利,他举起斧头杀死了让人痛恨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值得注意的是,拉斯柯尼科夫在为民除害的同时,对目击者丽泽维塔也痛下杀手,这个情节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他在惩恶的同时,也扼杀了善,眼前的现实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杀人不但没有让拉斯柯尼科夫获得美好的未来,反而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

犯罪后的拉斯柯尼科夫焦虑不安,行动不受控制,他对自己的超人属性产生了怀疑。灵魂与肉体所遭受的痛苦让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是不自量力的“凡人”,真正的“超人”并不会因此烦闷,但是他又放弃不了超人理论,找出种种理由自我辩解:他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必要且正当的;杀人动机也是高尚的;对于财物也只取需要的,其余的都送给修道院……尽管拉斯柯尼科夫找出种种理由肯定自己的行动和想法,但是并不能说服自己杀人无罪,无休止的精神折磨依旧缠绕着他。

(三)受宗教感化获得救赎的皈依者人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给陷入罪恶的拉斯柯尼科夫铺设了两条路,一条通往地狱,一条通往天堂,他要么就此沉沦,走向毁灭;要么痛改前非,通过忏悔走向重生。拉斯柯尼科夫在索尼娅“上帝之爱”的引导下选择了救赎之路,他的灵魂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一步步复活,“超人哲学”被彻底瓦解。

索尼娅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她不得不靠出卖肉体赚钱,但他们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父亲因酗酒遭遇车祸去世,继母在呼号中病亡,弟弟妹妹们因无人抚养被送入孤儿院。作出极大自我牺牲的索尼娅心中却没有怨怼,因为在她心中始终保有一方净土,就是虔诚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让她对周遭的一切报以理解和宽容,使她即使出卖了身体也依然保持着人格的高尚。

索尼娅的精神力量给了拉斯柯尼科夫忏悔的勇气,他终于接受了索尼娅的劝导,走进警察局承认自己犯罪的事实,接受法律的惩罚。在这份神圣的宗教情感的感化下,拉斯柯尼科夫皈依了宗教,背负苦难走上了漫长的复活之路。

二.拉斯柯尼科夫“多重人格”的形成原因

拉斯柯尼科夫这个形象背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他身上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深厚的道德和宗教渊源,同时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思想的投射。

(一)动荡时代下的思想异化

《罪与罚》写于1866年,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的时代。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却没有把受苦受难的人们从专制制度中完全解救出来,人民陷入了更深重的压迫之中。残酷的社会现实深深刺激了拉斯柯尼科夫,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恨和不满,他决心向这个不公的世界发起挑战,拯救在困苦中煎熬的人们。

在缺乏主流思想价值取向的时代,一些并不完备的新思想、新观念很容易被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所接受。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期的拉斯柯尼科夫就是在这些思想的蛊惑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可以一劳永逸脱离困境的办法。面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选择用更激进的方式反抗不公平的社会,既然自己是“超人”,就可以合法杀人,那就走杀人这条路。动荡时代下的思想异化,成为造成拉斯柯尼科夫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

(二)道德和信仰的双重召唤

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前的犹豫、迟疑,犯罪后的煎熬,精神多次陷入恍惚,都是他多重人格斗争的体现。善与恶进行着激烈的交锋,道德和信仰的谴责加剧了他矛盾分裂的状态,也成为拯救拉斯柯尼科夫脱离苦海的关键。

一方面,拉斯柯尼科夫的性格形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他成长于一个传统的俄罗斯家庭,虽然贫穷,但都拥有一颗同情的心,这也是为什么拉斯柯尼科夫虽自己境遇艰难,却能够几次出手帮助马美拉多夫一家。这种天然的道德感存在于拉斯柯尼科夫的内心,当他为自己的杀人行为辩解、存有侥幸心理不愿认罪时,他的善良本性不断敲打着他,召唤他接受法律的惩罚,找回内心的平和安宁。

另一方面,拉斯柯尼科夫灵魂深处对崇高信念的追求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一开始,他不信上帝,信仰的缺失使他被极端的自由意志控制,堕入了地狱,在黑暗中,陷入精神困境的拉斯柯尼科夫感受到了上帝之爱,由“信仰缺失”走向了“寻求信仰”,这一过程中善与恶的力量此消彼长。

(三)作家本人思想的投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经历了诸多不幸,坎坷的生活经历让他对暴力革命,对苦难以及宗教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借拉斯柯尼科夫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其犯罪前后的种种心路历程也是经历了人生大坎坷的作家的人生体验和结论。

众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有过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最后一刻被改为流放的经历,人生的大起落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入狱前的他曾信奉“空想社會主义”,希望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带领人民进入理想的天国,流放生活使之与俄国下层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感受到俄罗斯人民对自己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传承感,这种感受让他们在爱和痛苦中自觉信仰基督。受宗教信仰的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苦难的存在是必要的,实现救赎的途径之一就是受难。他将人们遭受的不幸看作是上帝的恩赐,只有经受更多的苦难,才能更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孽,获得更澄澈的灵魂,从而走向个体的完善,实现人性的复活。

《罪与罚》中,作家把自己青年时代的记忆和体会注入到拉斯柯尼科夫身上,通过描写他在激进的革命思想的煽动下,走上犯罪的道路后内心陷入矛盾的情节,表达自己在经历了人生剧变之后对待暴力革命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堕落与救赎——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法律[D].湘潭大学,2010:9.

[2]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冯增义、徐振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作者介绍:余红缨,盐城工学院副教授,从事外国文学、古典文学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探析
自杀参与行为可罚性之探析
VR阅读探析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HTTPS探析
VPLS组网技术探析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析
血分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