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实施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8-09-02申英
申 英
(四川结石病医院麻醉科,四川 成都 610000)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患者进行手术麻醉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由于老年患者的代谢能力下降,其大脑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导致其对麻醉药物更加敏感,因此,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通过谨慎使用麻醉药与镇痛药避免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1]。本文主要探讨对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实施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其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四川结石病医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0例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28例,女22例,其年龄为57~79岁,平均年龄为(63.9±4.2)岁。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27例,女23例,其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为(64.2±3.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患者存在精神障碍。2)患者曾有神经类药物服用史。3)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静吸复合麻醉。具体的麻醉方法是: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其使用乳酸钠林格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的速度为0.2 ml/kg-1·min-1。2)为患者使用0.05 mg/kg的咪达唑仑、1~2 mg/kg的丙泊酚、10 mg的地塞米松、0.1 mg/kg的维库溴铵及2 μg/kg的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诱导。3)麻醉诱导成功后,使其吸入适量的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将异氟醚呼气末的浓度设置为1.2~1.5 MAC。4)为患者持续静脉注射1~2 μg/kg-1·min-1的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0.1 mg/kg的维库溴铵。待患者的肌肉松弛,其睫毛反射停止后,对其进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5)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使用维库溴铵。手术结束前20 min,停止使用异氟醚。手术结束后,停止使用芬太尼。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靶控静脉麻醉。具体的方法是:1)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其使用乳酸钠林格液进行静脉滴注,滴注的速度为0.2 ml/kg-1·min-1。2)为患者使用1.5 mg/ml的舒芬太尼和3 μg/ml的丙泊芬进行靶控持续输注麻醉。3)麻醉诱导成功后,为患者间断静脉注射0.1 mg/kg的维库溴铵以维持其肌肉松弛,并对其进行气管插管。4)手术结束前40 min,停止使用舒芬太尼。术中,严密监测两组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水平,保证其血压波动的范围低于其基础血压的20%,同时,可根据其手术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保证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24h、术后24 h与术后48 h MMSE的评分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应用MMSE对患者术前24h、术后24h与术后48h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计算的能力、对时间的判断力、地点定向力、注意力等,满分为30分。若患者的得分<24分,表示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术前24 h、术后24 h与术后48 h MMSE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24h、术后24h与术后48h MMSE的评分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与麻醉药物抑制其中枢胆碱能神经信号的传递有关。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N型胆碱能受体具有调节认知功能的作用。当N型胆碱能受体受到抑制时,患者便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2]。异氟醚是一种吸入性麻醉药。该麻醉药对N型胆碱受体的抑制作用时间较长,是造成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的镇痛时间较长、代谢的速度较快、产生呼吸抑制的时间较短。本次研究的结果说明,对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实施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均会导致其术后存在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但与进行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对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实施靶控静脉麻醉的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其术后恢复,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