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吞咽治疗仪和点穴疗法治疗脑瘫流涎的效果观察
2018-09-02黄月碧应勤丽
黄月碧,应勤丽
(1.重庆黔江民族医院,重庆 409099;2.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 409099)
脑瘫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性疾病,其病变部位为颅脑部,是一种非进行性颅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1]。脑瘫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神经障碍、行为异常、癫痫、智力障碍等[2-3]。流涎是脑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脑瘫流涎患者具有唾液增多、下颏皮肤红肿等临床表现。脑瘫流涎患者因唾液增多致使其衣物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进而使其下颏皮肤出现红肿的症状,从而导致其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重的心理负担[4]。有研究表明,联用吞咽治疗仪和点穴疗法治疗脑瘫流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研究此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重庆黔江民族医院对20例脑瘫流涎患者使用吞咽治疗仪和点穴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重庆黔江民族医院收治的40例脑瘫流涎患者。这40例患者均符合关于脑瘫疾病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且均未患有颞颌关节疾病、口腔真菌感染等疾病。在这40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6例;其年龄为1~17岁,平均年龄为(15.7±2.1)岁。将这4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吞咽治疗仪进行治疗。进行治疗的方法是:1)将VitalStim低频吞咽障碍治疗仪的刺激参数设为双波方向,将波宽设为700 ms,将输出强度设为1~15 mA。2)在患者的颏下方放置第1通道电极,对其舌骨上肌肉、舌内附肌群及舌外附肌群进行电流刺激。3)在患者的面部神经颊部位放置第2通道电极,对其面部神经进行刺激。4)对初次进行治疗的患者,吞咽治疗仪的电流强度应设为5 mA,之后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对电流的强度进行调整。5)对患者的两侧面部神经交替进行电流治疗。每次使用吞咽治疗仪进行治疗的时间为30 min,每日治疗一次,持续治疗的时间为3个月。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进行点穴治疗。进行点穴治疗的方法是:分别对患者的廉泉穴、双下关穴、双地仓穴、双颊车穴、双风池穴、百会穴进行有节律的按压,对其曲池穴和双合谷穴进行大力的刺激性按揉。每次对患者进行点穴治疗的时间为20 min,每日治疗一次,持续治疗的时间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改善、无效五个等级。1)治愈:治疗后,患者的流涎症状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极少出现流涎的症状。3)有效:治疗后,患者出现流涎症状的频率降低。4)改善:治疗后,患者经常出现流涎的症状,但其没有出现线状的流涎。5)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流涎症状没有改善,经常出现线状的流涎。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流涎是脑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流涎是一种因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唾液无法下咽的行为。吞咽行为是通过食管肌肉、口腔、咽喉等器官共同完成的一系列复杂且持续的兴奋抑制过程。脑瘫流涎患者的口腔肌肉不协调是造成其流涎的主要原因。脑瘫流涎患者口腔肌肉不协调的表现有:1)患者的口轮匝肌不能进行同步闭合,导致其唾液流出口腔。2)患者的咽部感觉迟钝,导致其无法进行吞咽行为。3)患者的颊肌和舍肌的收缩运动功能失控,导致其唾液无法到达咽部[5]。吞咽治疗仪是一种治疗脑瘫流涎的仪器。其治疗原理为:1)此治疗仪可对患者的神经肌肉进行电流刺激,使其环咽肌和咽缩肌发生被动收缩。2)此治疗仪可改善患者的面部肌肉和口腔、咽喉括约肌,增加其颏下肌群的运动单位。3)此治疗仪可对患者的咽喉部的肌肉进行兴奋刺激,引导其发生吞咽的动作,从而对其流涎的症状进行有效地控制[6]。中医认为,吞咽障碍属于“喉痹”、“喑痱”等范畴,“淤”、“痰”、“火”、“风”使患者出现咽关闭阻,舌窍上扰等症状[7-8]。因此,对脑瘫流涎患者的廉泉穴、双下关穴、双地仓穴、双颊车穴、双风池穴、百会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刺激,可增强其神经反射功能,使其咽部的肌肉恢复自主收缩,进而改善其吞咽功能,降低其出现流涎的几率。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使用吞咽治疗仪和点穴疗法治疗脑瘫流涎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此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