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研讨
2018-09-02张管平
张管平,杨 芳
(1.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肛肠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武警边防部队新疆特别侦察队门诊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肛周脓肿又叫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该病患者占肛肠疾病患者总数的8%~25%。该病患者可出现肛周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1-2]。在本文中,笔者将80例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对该病患者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新疆军区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纳入本研究。这些患者均存在肛周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均具有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或切开引流术的指征。按照这80例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切开引流术组(40例)和挂线根治术组(40例)。在挂线根治术组患者中,有女9例(占22.5%),男31例(占77.5%);其年龄为21~41岁,平均年龄为(31.9±2.3)岁;其病程为3~10 d,平均病程为(5.4±0.8)d。在切开引流术组患者中,有女11例(占27.5%),男29例(占72.5%);其年龄为19~42岁,平均年龄为(31.2±2.9)岁;其病程为3~11 d,平均病程为(5.2±0.7)d。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挂线根治术组患者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使其保持侧卧位。将肛肠镜置入其肛门内,探查其脓肿腔的位置和深浅度,明确其脓肿腔外口和内口的位置。经脓肿腔的外口插入探针,沿脓肿腔的走向探及脓肿腔内口的位置。将探针从脓肿腔内口的最薄处伸出,在内口侧的探针顶端挂弹力皮筋,用探针将橡皮筋经脓肿腔的内口贯穿至脓肿腔的外口,保持橡皮筋具有一定的张力。用丝线对橡皮筋进行结扎。沿着脓肿腔的外口和窦道做一个放射状的切口,逐步将脓肿腔扩大。清除脓肿腔内坏死的组织,并进行止血处理。最后用凡士林油纱条对脓肿腔进行填塞和引流。对切开引流术组患者进行切开引流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使其保持侧卧位。对其进行肛门指检,明确其脓肿腔的具体部位和范围。沿着肛门括约肌肌纤维的走向在脓肿腔的上方做一个切口,切开脓肿腔。清除脓肿腔内坏死的组织和脓液,将脓肿腔完全开放。对脓肿腔进行彻底止血,最后用凡士林油纱条对脓肿腔进行填塞和引流。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患者肛周的脓肿腔完全愈合,其肛周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基本消失。好转:经治疗,患者肛周的脓肿腔明显缩小,其肛周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患者肛周的脓肿腔未缩小,其肛周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未减轻。
1.4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其病情复发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挂线根治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切开引流术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
挂线根治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均为0,切开引流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分别为7.5%(3/40)和10.0%(4/40)。挂线根治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均低于切开引流术组患者(P<0.05)。
3 讨论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的常见病。该病在20~40岁的男性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有报道称,男性罹患肛周脓肿的几率是女性的3~4倍。临床研究表明,肛周脓肿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容易发展为肛瘘,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过去,临床上对该病患者多进行切开引流术,但疗效并不理想,其病情容易复发,从而可增加其痛苦。近年来,临床上对肛周脓肿患者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该病患者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通过对其脓肿腔进行挂线,可使其脓肿腔缩紧,扩大其脓肿腔的内口,有助于引流,从而可有效地控制其脓肿腔内炎症反应的发展和蔓延,促进其康复。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肛周脓肿患者进行一次性切开挂线根治术,能显著改善其肛周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