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探讨

2018-09-02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3期
关键词:感染性踝关节患肢

余 波

(崇州二医院骨一科,四川 成都 611230)

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是由于患者受到创伤或接受骨感染清创术所致。该病可对患者患肢的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常进行手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资料显示,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很好。为此,笔者对崇州二医院骨一科收治的42例接受手术的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崇州二医院骨一科收治的42例接受手术的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42例患者中,有男30例,女12例;其年龄为18~55岁,平均年龄为(32.65±5.41)岁;其中因交通事故所致下肢创伤的患者有28例,因跌倒所致下肢创伤的患者有10例,因重物砸伤所致下肢创伤的患者有4例;其中有24例患者的患肢发生闭合性损伤,有18例患者的患肢发生开放性损伤;其中骨缺损的部位为胫骨的患者有30例,为股骨的患者有12例。本研究经过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这42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为:1)在术前,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其发生骨缺损的部位、大小及下肢的周径等。根据患者检查的结果,为其设计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为患者选择合适的Ilizarov外固定支架。将Ilizarov外固定支架进行组装及消毒。2)在手术中,使患者取仰卧位,并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清创术,彻底清除其病灶中坏死的骨、软组织及异物,直至显露其血运丰富的骨及软组织。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反复冲洗,以防止其发生局部感染。用微创截骨器或咬骨钳将患者的骨缺损处修理平整。按照术前设定的方案用微创截骨器对患者患处的干骺端进行截骨。分别将Ilizarov外固定支架的2个全环安置于患者骨缺损部位的近端及远端,将1个全环安置于其截骨的部位,用直径为2.0 mm的克氏针将患者的患肢固定在Ilizarov外固定支架上。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确认固定的效果令人满意后,调整患者的下肢力线。3)在术后,抬高患者的患肢,以缓解其患肢肿胀。在术后的7 d后,对患者的患肢进行骨搬运操作,0.25 mm/次,4次/d,每日牵拉的长度共为1 mm,连续搬运5 d。然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观察其截骨部位的情况,若无异常情况,将对其进行骨搬移操作的次数调整为0.75 mm/d,3次/d,每日牵拉的长度共为8 cm左右,连续搬运2周。对患者进行骨搬运期间,要确保其外固定架固定的情况良好。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对这42例患者在术后均进行24个月的随访,观察其手术的成功率、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住院的时间、使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的时间、术毕至患肢可负重的时间、治疗的优良率、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用膝关节HHS评分、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评估患者的患肢功能,评分越高,表示其患肢功能越好。用Paley评分评估对患者治疗的效果,将治疗的效果分为优、良、差。优:患者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其双下肢不等长的范围<2.5 cm且下肢局部外旋的范围<70,其未发生感染;良:患者的骨折部位完全愈合,其双下肢不等长的范围<2.5 cm或下肢局部外旋的范围<70,其未发生感染;差:患者的骨折部位未愈合,其双下肢不等长的范围≥2.5cm且下肢局部外旋的范围≥70,其发生感染。治疗的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00%[3]。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42例患者手术的成功率、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住院的时间

这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手术的成功率为100.00%,且均未发生并发症。其住院的时间为10~25 d,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8.54±3.65)d。

2.2 这42例患者使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时间、术毕至负重的时间、治疗的优良率

这42例患者Ilizarov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的时间为5~13个月,平均固定的时间为(8.00±1.58)d。其术毕至负重的时间为6~17个月,平均时间为(13.21±1.85)个月。在这些患者中,治疗的效果为优的患者有36例,为良的患者有6例,其治疗的优良率为100.00%。

2.3 接受治疗前后这42例患者患肢的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

与接受治疗前相比,这42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患肢的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均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这42例患者患肢的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分,)

表1 这42例患者患肢的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分,)

时间段 膝关节HHS评分 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治疗前 60.88±5.95 64.15±6.06治疗后 87.05±5.62 88.06±5.69 t值 20.722 18.641 P值 0.000 0.000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对少量骨缺损患者常采用自体游离骨移植术进行治疗。但此方法仅适用于骨缺损在4 cm以内的患者,对骨缺损量较大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出现骨源缺少的情况时,需为患者采用异体骨移植术进行治疗,但其在术后可发生骨不连、感染、骨折等并发症。自体骨植骨和异体骨植骨所用的植骨材料均为无活力的骨组织。这种植骨材料易在组织血供不足时出现细菌滋生的现象,增加术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即便是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其仍可发生植骨后骨吸收、感染、创面难以愈合等问题。桑尚等[4]研究发现,在对大段骨缺损(6 cm以上)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进行治疗的效果很好。但该方法存在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技术要求高等缺点,且易诱发其移植腓骨坏死。Ilizarov骨搬运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时,可对患者的骨残端进行低能量截骨,根据“牵张成骨”的理论,每日为其调整螺丝的圈数,通过循序渐进的移动外固定架,达到促使其骨缺损愈合的目的。Ilizarov骨搬运技术还能在对患者进行骨搬运的过程中,增加其骨与软组织的血供,有效地预防其发生感染。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这42例患者手术的成功率为100.00%,其均未发生并发症,其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8.54±3.65)d,其Ilizarov外固定支架固定的平均时间为(8.00±1.58)d,其术毕至负重的平均时间为(13.21±1.85)个月,其治疗的优良率为100.00%。与接受治疗前相比,这42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均较高。综上所述,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创伤后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其患肢的功能。

猜你喜欢

感染性踝关节患肢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思考心电图之177》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