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与案例
2018-09-01张早慧
张早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是重要环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古诗词晦涩难懂,部分学生往往陷入疑惑且无法自己解决,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导致语文教学有效性下降。针对这种现象,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高中语文古诗词化难为易,以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谈谈古诗词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重要课文,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作品,虽然当时的辛弃疾已垂垂老矣,然而词作中依然激荡着他的不屈的豪情,词中引用典故,先后用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物典故,由于时代较为久远,学生对其中的典故并不熟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品读《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文,准确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其次,通过比较鉴赏,充分激发学生了解古诗词、研究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达到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时,笔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设计导入—研读—讲解—体悟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求和研究其中的涵义,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问题进行及时启发和诱导。
二、教学案例
1.教学导入
在课程开始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将北固亭的图片和地理特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并引出本堂课程的主题——《京口北固亭怀古》。北固亭坐落于今天镇江北固山上,虽然海拔不高,但三面环江,地势险要,登顶可以俯瞰镇江,景色优美,是镇江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过,我们来学习一位著名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品——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象一下,800年前的辛弃疾在登上北固楼时会想些什么?今天,让我们通过诗词了解这位爱国将领、著名词人的所思所想。由北固亭联系到诗词,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2.研读诗词
研读诗词是学生主观了解词人思想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由诵读、集体朗读和教师导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词主旨思想的把握,并从中得到诗词诵读的要领,进而体悟作者的深刻情感。
3.诗词讲解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突出特点是用典,而这些恰恰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地方,一个是距离我们久远,二是作者对典故的运用过于精简,往往晦涩难懂,学生自主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词中,辛弃疾先后使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物典故,在这些人物中,除了廉颇之外,其他人都与北固亭有关。例如,其中的“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而当地的人们将佛狸作为一位神祗来奉祀,不会去研究其来历,由此,也可以说明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作者的痛惜之情,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否定刘义隆,其用意是什么?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学生回答道:“借古讽今,以刘义隆急功冒进来比喻当时的宰相韩侂胄。”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辛弃疾对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那么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态度?”学生回答:“赢得仓皇北顾。”通过这种引导和讨论的方式,对其中的典故进行细致的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体悟
在诗词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产生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作者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此时,笔者结合其他史实,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清朝入关为例,为了强迫汉人臣服,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并导致百万汉族人被杀害,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时,“辫子”作为清王朝的重要标志,一些汉人居然不愿意剪掉,甚至成立了“保辫会”,妄图阻止历史的发展,对于这种不识时务的怀旧者,革命党人和进步学生对他们充满了愤慨的心情。通过学习历史史实,能够增强学生对作者复杂情感的理解。此时,教师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富强与民族兴旺联系起来,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学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悟,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对古诗词产生背景和作者的复杂心情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此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