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劳思光对宋明儒学分派问题的研究

2018-09-01唐尚元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6期

【摘 要】 关于宋明儒学的分派,从古至今,未有定论。劳思光先生采用了基源问题研究法,对“二系说”、“三系说”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一系说”的分派观点。本文认为“三系说”及“一系说”理论体系和分派标准较“二系说”更为完善和详实,并指出“一系说”虽然有所创建,但是未能达到将中国之传统哲学意味阐述详尽的程度。

【关键词】 劳思光;宋明儒学;分派;基源问题研究法

对于宋明儒学的分派,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这本不是分派方法的问题。其本质还是由于宋明时期儒学大家的理论著作中并未出现明确的界限,导致个人的学说独立性并不强,相互之间亦有所联系和重叠。也因此造成后来研读宋明儒学之人,对其中各家的学说区别,只有模糊混淆之印象,而非具体确切之形式。最终根据其自身对于宋明时期某一阶段学说的了解,而形成独自的分派理论,各持一说,没有共同的结论。

一、分派发展现状

宋明儒学的分派问题历来就是一个难以下定论的问题,各种分派方法极度庞杂,又加上宋明儒学的诸多理论体系本就颇为难解,这就使得很多学者不愿就此深入探究,由此可见其复杂性。应该由浅入深,从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大家理论切入,相互对比研究,方能明晰,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劳思光先生在对“二系说”、“三系说”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说”的观点。“二系说”、“三系说”、“一系说”这几种理论观点,可以说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从这几种理论出发来对比研究宋明儒学,应能建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总的来说,劳先生对于“二系说”、“三系说”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认同此二种分派方法。并以独创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对宋明儒学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出三阶段“一系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所引书目考据

劳先生提出,若就学人彼此之关系层次着眼—明末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皆以其“传承关系”为主要依据进行分派,又称“授受”。在此可稍微展开关于黄宗羲所著《学案》的一些研究探讨。黄宗羲所著之《学案》,其中有关二程的部分,材料来源大多取自《二程遗书》。

此书附录中便有载,书虽由二程之门人记录其言行而成,后又有朱熹重新整理编著。但自二程逝世后,其先所传的语录较多,弟子亦不少,而每一弟子所录之语都有不同之散乱与个人之见解,往往于其中各抒己见,并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二程未逝时,其所传之说又因个人之不同,由此出现失真现象。故《朱子语类》卷九十七中有谓:“游录语慢,上蔡语险,刘质夫语简,永嘉诸公语絮,李端伯语录宏肆,刘质夫语记其髓。”

依据上述论述可知,由于原始材料的不明晰,使得依此著书的其他著作出现了一种无法完全辨明二程实际思想之间的差异,即分不清何者属于程颢,何者属于程颐。因而黄宗羲所著《学案》也有其源流上的缺陷性。同理,劳思光先生关于此问题的论述,也大段采用了黄宗羲《学案》中的诸多内容。劳先生在书中虽有提及其中不明部分,可根据语意思想进行区分,但不可否认其中会否出现疏漏,那么在此也就无法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此其所具有的缺陷,亦是文献之不可弥补之处。

三、分派问题论述

要说清楚劳先生关于分派的观点,必须先要解释其基源问题研究法。所谓基源问题,即是每一学说必有其根本意义上一原始设问存在,之后以此原始设问出发,便可逐步展示整套理论的全景,而基源问题又因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演变,那么将各个时代之基源问题排列,即可看清整个哲学史上理论发展的趋势和变化。而同时要對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评价,则写史之人又须提出自己的设准,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评估。而宋明儒学分派的基源问题,是宋明的儒学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回归先秦孔孟儒学的方向。劳先生以哲学史为立场,在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之下观察中国哲学,着眼点在于理论的大方向一层上,而不在传承等私人关系上,由此亦不涉及门户问题。

1、“二系说”

这里的二系,即是将宋明儒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这是一种传统的分派方法,也几乎成为一种公众常识性的论断。

劳先生认为,“二系说”若详细考究,则在史实与理论两面,并不可取。其一,史实:将“理学”与“心学”相对二分,非最初就有。劳先生认为朱熹、陆九渊等人在当时尚未有对立分派之意图。而“理学”、“心学”二词在宋代时还未使用,其时多称“道学”。元朝时修《宋史》仍称《道学列传》。而“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元代张美和所著《理学类编》,“心学”最早出现于明代陈真晟的《心学图》。其二,理论:若要使二系的对立说法成立,则必须有确立此种对立的条件,然而此二系在基本方向上并不具备不可解决的冲突。二系在基本趋势上都想要重振孔孟之学。因此,劳先生以为二系的对立实无确立之条件,更不需说二系分派的方法。

2、“三系说”

这里的“三系说”以牟宗三先生的分系为主,分为: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

劳先生认为,“三系说”之所以与“二系说”不同,其主要区分在于强调二程所立学说彼此的差异性。这里的差异主要在于二程对“性”本身意义的两种不同区分。首先,程颢强调的“性”,指人与其他一切存有都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存在和变化,即强调共同的存有原则。可简称为“天”观念。其次,程颐强调的“性”,指各类不同存有自我具备的特性。这种层面的“性”,接近于希腊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本性”,即“本性”或殊别意义的“理”。可简称为“理”观念。劳先生提出,程颢之说,虽言“理”而特重“天”;程颐之说,亦言“天”而特重“理”。由此二程之说,再配以陆王之说,可成“三系说”之根据。但是此“三系说”也如“二系说”一般,并不能具有“共同判断的标准”,因此也无法确立其分派。

3、“一系说”

“一系说”是劳先生对宋明儒学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所得出的分派方法,现今学者又称其为三阶段“一系说”。是劳先生在本书中所取之立场。有三个要旨:第一,在这一动态整体过程中,将各家的共同目的——恢复孔孟之教,作为“共同判断的标准”,以此来确定各家学说的发展意义,判断其学说与孔孟原意的差别。此为历史标准。第二,在理论结构和效力方面,以普遍性的哲学标准进行判断,检验各家学说自身在哲学理论体系架构上的完善程度,以及其理论效果的作用如何来判断。此为哲学标准。第三,以上述两点为依据,分析各家学说的不同后,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宋明儒学视为一个动态整体,通过发展演变的动态观,将各家的学说殊异,看成这一动态整体过程中不同变化的阶段特征。

劳先生之说,以此方法分列宋明儒学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阐述。第一,“天道观”以周敦颐、张载为代表。第二,“本性观”以程颐、程颢和朱熹为代表。第三,“心性论”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从总体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明儒学的架构不断完善,理论也更为稳固,越往后出现的学说就越能达成其恢复孔孟之教的共同目的,是与历史和理论标准相符合的。

四、结语

在宋明六百多年间,儒学的发展,内容丰富,分支极多,往往各家学说看似相同,细究下来又有很大的区别。可说是相互纠缠,又相互分离。因此更加大了后世学者对于这一时期著作学说的研究难度,要构建起自身对宋明儒学的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门槛极高。除了要通读宋明各家学说之外,还需明晰各家之源流变异,那么其中的真实意义和内容,则更鲜为人知。而有深入探究者,又难以用只言片语来进行概括解说。因此至今,学术界仍旧未有确切定论。

常人论及宋明儒学,众所周知的即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类。这种分法在现今的一般人及不专涉宋明之学的学者中,是被普遍所接受的。在我看来,“二系说”之所以有其受众,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其他几种分法所不具备的通俗性。虽说此种分法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按理详究,便会发现诸多缺漏,但也不可轻易否认这一传统的区分方法的合理性。但在中国哲学史以及宋明学说的研究学者中,“二系说”受众稀缺。这类学者大多认为“二系说”的分法过于简陋粗糙,并没有能够清晰区别出宋明各家之说的脉络,谈及宋明儒学,若只讲程朱、陆王,则过于浅显和表面了。而牟先生的“三系说”及劳先生的“一系说”理论体系和分派标准较“二系说”更为完善和详实,则更为现今学术界所接受。劳先生的研究方法据前文所述,可知其亦如现今学者所述般,是“援西入中”之法,这也是现今学术界诸多学者研究中国哲学所采用的方法之一。虽有新意,但或未能达到将中国之传统哲学意味阐述详尽的程度。但仍不可否认劳先生所具有的动态历史之眼光与视域,这亦是其哲学史中创新的一点。

【参考文献】

[1]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5.

[2] 勞思光.中国哲学研究之检讨及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2013(02)79-91.

[3]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 刘国英.劳思光:当代中国的批判思想家和世界意义的哲学家[J].南京大学学报,2013(02)92-99.

[5] 彭国翔.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2007(04)77-87.

【作者简介】

唐尚元(1990-)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