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2018-09-01连海燕吴立新曹爱兰张孝帅
连海燕,吴立新*,曹爱兰,张孝帅
(1.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山东 东营 257509;2.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 264003)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水陆交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和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1-2]。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多种资源等多种生态环境与社会服务功能。鸟类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们具有易见、集群、移动能力强等特点;因此作为湿地生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类种群,湿地鸟类常被列为评价湿地生态平衡以及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4]。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和一些珍稀濒危鸟类为对象的一个多功能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生物物种多样,成为了东北亚内陆以及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也是鸟类良好的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5];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丰富,其中包括多种国家级保护鸟类,本研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多样性的监测调查,旨在了解该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以及组成结构,为该地区鸟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5.3万hm2,其中核心区5.8万hm2、缓冲区1.3万hm2、实验区8.2万hm2。自然保护区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温度为12.9℃,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0~630mm,其中5-9月降雨量达全年的70%左右[7]。自然保护区作为黄河泥沙淤积形成的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植被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浮游生物以及鱼、虾、蟹、贝类繁盛,为鸟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1.2 研究方法
鸟类监测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中2015年监测313天,2016年监测210天,2017年监测162天。监测区域涵盖自然保护区内部的主要巡护监测路线周边以及珍稀濒危鸟类集中分布区域,监测鸟类生境类型包括芦苇沼泽区域、湿地恢复区、滨海滩涂区、黄河河道、农田、水域等,较固定的监测路线包括湿地恢复区路线、96河道、小岛河路线、建林路线、正大地路线、121路线等。监测过程中根据路线沿路进行观察记录,针对珍稀濒危鸟类,对其可能分布区域进行全方位覆盖式监测。
监测工具采用一个20~60倍单筒望远镜和一个8倍双筒望远镜,监测内容包括鸟的种类、数量、地点、时间、状态、生境以及人为干扰情况等,监测过程中及时拍摄鸟类及其所在生境的照片。观察过程中通过鸟类的鸣叫声,飞行姿态以及羽毛的形状颜色等对鸟类进行识别[8]。识别鉴定主要依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9]以及《黄河三角洲鸟类》[10],鸟类分类主要依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11],鸟类区系的确定参考《中国动物地理》[12]。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
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共3年的监测数据统计显示,保护区内鸟类共17目43科169种,占全国鸟类总目数(24目)的70.83%,占全国鸟类总科数(101科)的42.57%,占全国鸟类总种数(1371)的12.33%。保护区169种鸟类中,鸻形目、雁形目、雀形目占绝对优势,其中鸻形目47种,占总数的27.81%;雁形目31种,占总数的18.34%;雀形目23种,占总数的13.61%;鹳形目14种,占总数的8.28%;鸥形目11种,占总数的6.51%;鹤形目和隼形目各9种,分别占总数的5.33%;鹈形目5种,占总数的2.96%;鸽形目4种,占总数的2.37%;鸊鷉目和鹰形目各3种,分别占总数的1.78%;鸮形目、鸡形目、佛法僧目和今颚总目各2种,分别占总数的1.18%;鹃形目和鴷形目各仅1种,分别占总数的0.59%。科类别中鸭科32种、鹬科23种、鸥科20种占绝对优势。从国家保护等级来看,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分别是白鹤、白头鹤、大鸨、丹顶鹤、东方白鹳、遗鸥;二级保护鸟类31种,分别是白琵鹭、白枕鹤、大天鹅、凤头麦鸡、海鸬鹚、黑浮鸥、黑脸琵鹭、鸿雁、灰斑鸻、灰鹤、卷羽鹈鹕、普通鵟、沙丘鹤、小天鹅、疣鼻天鹅、长嘴剑鸻、阿穆尔隼、白尾鹞、赤颈??、黑翅鸢、红隼、灰背隼、鹊鹞、秃鹫、小杓鹬、苍鹰、大鵟、短耳鸮、红脚隼、雀鹰、鸳鸯。
自然保护区能够拥有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和多种国家级保护鸟类的存在,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黄河三角洲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该区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内湿地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人为活动较少,生物种类丰富度高,为该区域鸟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保护区内芦苇地、海滩分布广泛,为鸟类的栖息、中转、繁殖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其次,保护区管理局的建立,通过多项修复措施,积极恢复区内部分退化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为鸟类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大力开展鸟类保护和爱护环境等工作,在湿地恢复和鸟类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2 居留型
从表1可知,自然保护区有旅鸟84种,占总鸟类的49.70%;留鸟25种,占总鸟类的14.79%;夏候鸟30种,占总鸟类的17.75%;冬候鸟26种,占总鸟类的15.38%;迷鸟4种,占总鸟类的2.37%。
表1 鸟类居留型统计表
鸟类居留型统计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鸟类中留鸟仅占14.79%,这就决定了鸟的种类将随时间有较大的变化。如图1所示自然保护区鸟类在时间尺度上呈明显的S型变化,其中从1、2月份到4、5月份,鸟的种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6、7、8月份鸟的种类较少,9-11月份鸟的种类明显增多,12月份开始下降。这种变化与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以及鸟类组成特点息息相关。自然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以及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4-5月份以及9-10月份分别是鸟类的北迁期和南迁期,故在此期间,鸟的种类将会有大幅度提升,而1月份和12月份为鸟类越冬期,6月份到8月份属于鸟类繁殖期,故其种类数相对较少[13]。
图1 鸟的种类数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2.3 鸟类区系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自然保护区主要或完全分布于古北界的鸟类有102种,占总数的60.36%;广泛分布的鸟类有60种,占总数的35.50%;主要或完全分布于东洋界的鸟类有6种,占总数的3.55%;主要或完全分布于澳洲界的鸟类有1种,占总数的0.59%。
自然保护区的169中鸟类中,繁殖鸟(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共55种,从其的地理分布范围看,古北界鸟类24种,占43.64%;广泛分布鸟类28种,占50.91%;东洋界鸟类3种,占5.45%,无澳洲界鸟类。
表2 鸟类区系统计表
鸟类区系统计结构表明,自然保护区古北界鸟类占绝对优势,表现出明显的古北界特色。从繁殖鸟的统计结果来看,古北界相对于东洋界来说仍占绝对优势,但是广泛分布鸟类和东洋界鸟类在整体比例中有所增加,古北界鸟类略有下降,这可能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区系分布正在朝着两界过度的方向前进。
2.4 调查历史对比
1986年6月-1991年,赛道建等对黄河三角洲鸟类进行统计调查,共记录鸟类14目42科160种[15];1996-1999年贾文泽等对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研究共记录鸟类11目24科132种[16];2006年,阎理钦对山东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调查到鸟类11目30科160种[17];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张希涛等的鸟类监测结果共统计鸟类107种[18];2013年1月-2014年12月,刘海防对黄河三角洲水鸟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和2014年水鸟种类均为105种[13]。此次调查结果,2015、2016和2017年鸟类分别为131种(313天)、126种(210天)和 104种(162天),3年统计结果共169种。
通过鸟类统计历史的分析,黄河三角洲水鸟种类在100种以上,由于受调查时间、空间以及调查人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调查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整体鸟类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水鸟种类虽有波动,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这与自然保护区对鸟类的大力保护密切相关。
3 讨论
通过监测数据显示,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鸟类多样性,国家级保护鸟类众多。影响鸟类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有栖息地的丧失、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16]。为了提高对自然保护区鸟类的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对鸟类保护的宣传工作:鸟类保护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应当充分利用“爱鸟周”等活动,以及日常的积极宣传,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鸟类保护措施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鸟类保护意识。
2)加强鸟类巡护及管理力度:应该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鸟类巡护制度,对偷拾鸟蛋,非法网捕猎杀鸟类等行为进行制止和打击。
3)加强湿地保护及共建工作:保护好现有的鸟类栖息地,禁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修复退化湿地,恢复鸟类栖息地。
4)优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大气、水质、土壤等进行定期检测,对保护区周边污染较严重的企业等进行清查,控制污染源。同时积极整理已经存在污染现象的区域,为鸟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环境。
5)适度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对鸟类的潜在威胁同样不可忽视,应严格控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以及鸟类栖息地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旅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