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18-09-01秦美娟许习白

江苏教育 2018年49期
关键词:张老师口语交际

/秦美娟 许习白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在特定的交往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不是简单的听的训练或说的练习,而是要指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运用,指向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今社会,在强调文化多元的同时,国家间、族群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融合成为大趋势,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人仅凭知识与技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与社会,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重要命题,尤其是与人交往、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才能。其中,口才、表现力、社会性交往、自信心等尤为重要。总体看来,一个表达水平高、表现能力强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足见口语交际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一、将相关因素纳入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中涉及的因素很多:语言、思维、心理、礼仪、体态……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而应当着眼于“交际”,根据教学内容,将与口语交际水平相关的部分或所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

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一般包括三部分:导语、情境图、交际提示。其交际提示充分考虑到了影响口语交际效果的诸多因素。如: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的交际提示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向心理品质的训练;一年级下册《一起做游戏》的交际提示为“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这样别人更容易明白”,指向体态语言的训练;二年级下册《注意说话的语气》的交际提示为“说话的语气不要太生硬”“避免使用命令的语气”,指向言语策略的训练……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给出的教学目标,善于发掘隐含的目标因素。

特级教师何捷执教的《我是金牌推销员》一课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何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总结出“态度决定一切”的推销基本窍门,这是指向礼仪层面的目标。接着引导学生依法练说,指导学生“说清楚”,并告知学生要想使推销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就要做到“事先了解”,推销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一些说明方法,这是指向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秘诀分享环节,何老师进行了指向观察、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情景模拟和总结提升环节,又进行了心理品质、体态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正是这些明晰而多元的教学目标使何老师这节课充分彰显“交际”特色,学生乐学、乐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聚焦学生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崔峦先生说:“要上好口语交际课,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还口语交际教学于生活,才能赋予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交际热情,习得真实的交际能力。

综观统编语文教材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编排(如表1),不难发现新教材在话题的选择方面充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点。

表1 统编语文教材一、二年级口语交际话题

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都属于生活化的交际话题,教材还配备了导语和情境图用以辅助教学。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摒弃“生活秀”的弊病,还原生活常态,让学生享受交际过程,获得交际能力。

《学会转述》是苏教版二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教材创设的情境是“二(1)班老师通知大家:明天下午,班级举行树叶贴画比赛,要求同学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李响请假了,没有到校。如果老师请你把上面的通知内容转告给他,你见到他该怎么说?”乍看这样的情境是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然而二(1)班不是自己的班,李响不是自己的同学,树叶贴画比赛也不是自己班级的活动,这些虚拟的生活情境难以激发学生的转述欲望,加之转述起来也没有多大难度,学生所得甚微。

于永正老师在进行这一主题口语交际教学时,则另辟蹊径,创设了真实的口语交际情境:

(初步明确转述要求后,事先安排的一名老师推门进来)

吉老师:于老师,您好!对不起,打搅一下。张老师是不是来听课了?

于老师(有意问学生):张老师来没来?

学生(把目光转向教室后面的听课教师):没来。

于老师:请问,您找张老师有事吗?

吉老师:她的姑妈今天从昆明乘坐2050次航班,中午12点钟到南京禄口机场,请她11:30务必到机场去接她。因为她姑妈年纪比较大,带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一定要请她去一趟。

于老师:如果张老师来了,谁能把刚才吉老师说的话告诉她?

(学生纷纷举手。师生模拟强化训练之后,张老师轻轻敲门,推门进来)

于老师:张老师,刚才吉老师来找你。

张老师:有事吗?

于老师:小朋友,谁能把吉老师说的话说给张老师听。

于老师故意创设的找人环节,出乎学生意料,而又恰恰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十分乐意帮助吉老师转述,因而会主动练习。当张老师真的出现在课堂上时,转述成为一种真实存在的需要,学生转述的热情被激发,口语交际也就真真实实地发生了。

三、丰富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将口语交际活动划分为三类: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区分这三类口语交际活动,灵活安排课程内容,丰富教学策略与手段。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包括打电话、复述、劝告、转述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得相关技能和策略,并形成习惯。这类口语交际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生活情境搬迁,而应结合学生此类交际活动的技能及策略开展反思性教学,通过游戏、讲故事、看视频等“陌生化”手段,帮助学生分析日常口语交际中的缺憾,改掉坏习惯,使其能“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是在班级、团体等组织中展开的口语交际活动,如讨论、辩论、采访、演讲等。这类口语交际的技能和策略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完全习得的,需要借助他人的指导和点拨。在开展这类口语交际教学时,要着重教技能。如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时,要指导学生厘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辩论只针对观点而不是针对个人;要强调合理性,提供有力的证据;要遵循辩论的“黄金法则”,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书面语的有声表达通常指诵读和戏剧表演类的口语交际,这些多发生在特殊或隆重的场合,因而要注重技巧的指导。这类口语交际教学多采用“实战”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欲望,获得成功的喜悦,并通过失败后的反思总结经验、收获技巧。如朗诵比赛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控制好音量,把握好轻重音,处理好停顿与关联,融入个人情感,通过这些技巧层面的指导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实现口语交际教学多向渗透

人是社会化的产物,在生活中,交际无处不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不能单单依靠课本安排的口语交际练习,而应沟通课内外,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无痕渗透。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习作练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都是极好的口语交际教学时机。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整合道德礼仪学习与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进行体态表情训练,这些训练所指向的口语交际目标维度往往更集中,训练效果也更明显。

在校外生活中也可以渗透口语交际教学。如指导学生开展春游活动,在春游前,可以引导学生对春游的地点及活动安排提出建议;在春游过程中,可以就某一景物或某一活动的实施展开评价与讨论;春游结束后,可以分享春游的感受。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活动密切相关,更易激发学生“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考查与评价

崔峦先生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这就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与评价不能仅仅依赖期末时的书面测试或口头的师生问答,而应建构多维的评价体系,采取动态的、多样的评价方式。

口语交际的考查应采取1+X的评价模式,即期末总结性评价与课堂观察、活动考查、竞赛评比、社会活动影音记录等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纵向比对性评价。

口语交际的评价项目也应关注口语交际的诸多要素,关注不同阶段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水平,涉及多个层面。如高年级可以从倾听、表达和应对三个维度设计评价表,把礼仪、表达、思维、体态、心理作为关键性项目。表格既可用于教师评价,也可用于学生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既可作为期末考查评价标准,也用作每课或阶段评价记载,成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恰当的交际任务,多场合的交际行为训练,动态多维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口语交际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张老师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张老师喝茶
酒中的口语诗
口语对对碰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