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区宋代壁画墓中所见二十四孝图
2018-09-01黄俊
□黄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把孝视为立身之本,孝也是家庭和睦、国家安康之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的就是孝道。孝顺父母为天下一等大事,故无论皇帝、大臣,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都非常注重孝道。除了平时的言传身教,统治者还利用写入正史、建立牌坊表彰孝子贤孙,来宣扬孝道。到了宋代,理学兴起,人们更加注重孝道,墓葬壁画成了人们宣传孝行的好地方,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壁画既能表现墓主生时的幸福生活,也能传达对后代行孝尽孝的希冀。郑州地区发现的数十座宋代壁画墓,其丰富的行孝内容无疑反映了当时的这一风气。
郑州地区出现行孝内容的壁画墓大概在1060年之后,最早的是巩义涉村壁画墓,壁画内容为五郡兄弟行孝,它与常见的二十四孝图不同,我们在此不论。其余壁画墓按年代可以分为两组:较早一组年代在1090—1110年,有登封黑山沟壁画墓、登封高村壁画墓、新密平陌壁画墓;另一组较晚,年代在1110—1127年,有荥阳槐西壁画墓、荥阳孤柏嘴壁画墓、荥阳司村壁画墓等。以下按序介绍。
一、第一组壁画墓
1.登封黑山沟壁画墓,栱眼壁壁画有八幅行孝故事
东北壁,画面一人头扎黑巾,仅着短裤躺于冰上,身旁三鱼跃出水面。旁跪一人,头扎巾,着白袍,双手抬起,吃惊地望着鱼儿。身后为鱼篓、连山,岸边一枯树,上挂衣裤。题记“王相”二字,此为“王祥卧冰求鲤”之事。 (图 1)
图1 王祥卧冰
北壁,右侧绘一神位,檐下设赭、青幔帐,檐柱饰龟背球纹。柱间一中年妇人,头梳高髻,穿赭色褙子,袖手坐于靠背椅上。妇人前方一案,案有黑白案裙,案上搭巾,放有碗、盏。案前站立男女二人。男头戴黑色幞头,穿黑袍,施叉手礼。女头梳包髻,穿赭色褙子,下束白裙,袖手于腹上。身后题记“丁兰”二字,此为“丁兰刻木事亲”之事。(图2)
图2 丁兰刻木
西北壁,绘一高阶大门,门扇半开。门前站一男子,头戴黑色幞头,身着淡青色圆领窄袖长袍,右手遮眼,正向上望。半空祥云上立一蝶髻女子,身穿赭色交领阔袖襦,拱手回头下望。题记框内无书,应为“董永行孝,卖身葬父”之事。(图3)
图3 董永行孝
西壁,门口竹帘高卷,帘下一榻,榻上盘坐一老妇人。女人着青色褙子,白裤,身后是灶间。榻前一侍女,梳高髻,穿百褶裙,双手捧盏递给老妇人。左侧一中年妇女,头梳包髻,穿绿色褙子,俯首,双手环抱胸前呈整衣状。题记“王武子”,此为“王武子妻行孝,乳姑不怠”之事。(图4)
图4 王武子妻行孝
西南壁,左侧绘一老妇,身穿青色褙子,下着裙,右手持杖,左手指着前面男子。男子身着窄袖白袍,下穿白色束腿裤,躬身向老妇人施礼,身前立一担薪。题记框内无字,应为“参母啮指,参心痛,负薪而归”之事。 (图5)
图5 参母啮指
南壁,松林中绘一圆顶坟丘,坟前一人掩面哭倒于坟,头戴笼巾,身穿白袍。身后有一八棱经幢,半空中绘一旋转雷公。题记框内无书,应为“王裒闻雷泣墓”之事。(图6)
图6 王裒闻雷
东南壁,绘一妇人,梳高髻,插步摇,着赭色褙子,下穿百褶裙,怀抱一幼儿。身前一白袍男子双手执锹,躬身掘地,地上露出两枚银铤。题记框内无书,应为“郭巨埋儿得金”之事。 (图7)
图7 郭巨埋儿
东壁,画面绘三棵修竹,周围生出数笋。一头扎黑巾、身穿白袍的男子正扶竹跪地痛哭,身后放一竹篮。题记框内无字,应为“孟宗哭竹”之事。(图8)
图8 孟宗哭竹
2.登封高村壁画墓,栱间壁也绘有八幅行孝故事
东北壁,绘一男子,头戴黑色幞头,着黑色圆领窄袖袍,手持一鞭,正驱赶身前的两象、两黑猪,空中有七鸟飞翔。题记“尧舜子”,应为“舜感动天,大象耕田”之事。(图9)
图9 舜感动天
北壁,绘一房屋,青瓦覆顶,红帐高悬,屋内有长方形卧榻。一老妇头系红巾,身着交领窄袖白襦盘坐于榻上。阶前地上坐一年轻妇人,系红巾,穿窄袖红襦,左手撩裙,露出右腿,右手拿刀,正欲割肉。身后柱前袖手立一红裙白襦侍女,默默地注视妇人。题记 “王武子”,应为“王武子妻割股奉亲”之事。(图10)
图10 王武子妻行孝
西北壁,右侧台基上绘两檐柱,红帐高悬,帐下靠背椅上端坐一青襦老妇,身前有案。案前站立两人,男头戴幞头,着青色长袍,面向老妇施礼。女子头梳高髻,包红巾,着窄袖红襦,穿曳地白裙,拱手望着男子。题记“丁兰”,应为“丁兰刻木事亲”之事。(图11)
图11 丁兰刻木
西壁,绘四人。左侧两人,一人头戴幞头,穿红袍,下穿黑裤,足着靴,躬身施礼,正向对面军头哀求。身左一白袍年轻人,亦拱手作揖,眼望军头。军头坐于岩石上,头戴兜鍪,着红色战袍,外罩铠甲,左手摁腿,右手前指,厉声喝问。身旁站一白袍军士,手持红旗。题记“赵孝宗”,应为“赵孝宗行孝”之事。(图12)
图12 赵孝宗行孝
西南壁,绘三人。左侧一人,头戴幞头,穿红袍,足着靴,眼望对面军头,身前地上放置一篮、一巾。军头头戴缨盔,身披铠甲,坐于岩石之上,左手摁腰,右手前指,质问前人。身旁立一装束严整的军士,手握兵器。题记“蔡顺”,应是“蔡顺拾椹供亲”之事。(图13)
南壁,绘三人。左侧一人,头扎巾,仅穿短裤躺于冰上,身旁二鱼跃出水面,衣服挂于岸边树上。右侧岸上两妇人,着粉红色宽袖襦,下束曳地长裙,正吃惊地望着眼前的一切。题记“王祥”,应为“王祥卧冰求鲤”之事。(图14)
图14 王祥卧冰
东南壁,绘四棵竹子及九根竹笋。竹前一人,着红袍与裤,坐于地上哭泣,身后置篮。篮后立一妇人,着粉红色襦与白裙,身前倾,右手前伸,似在劝说前者。右题记“孟宗”,应为“孟宗行孝,哭竹生笋”之事。(图15)
图15 孟宗哭竹
东壁,绘一房屋,青瓦覆顶,红帐高悬。帐下墩上端坐一老妇,头包巾,着白襦红裙,左手执一短棍,右手前指。身前男子,头戴幞头,着红袍,拱手与老妇说话。题记“韩伯愈”,应为“韩伯愈泣杖行孝”之事。(图16)
图16 韩伯愈行孝
3.新密平陌壁画墓,上部梯形界面内原有八幅壁画,残存三幅四个孝子
西壁,画面为“闵子骞行孝”。骞父在左,头戴方巾,身穿右衽窄袖白袍,下着裤,左手举一纸休书,神情严肃,面向妻子。右侧骞母发髻高耸,着右衽窄袖赭色襦与白裙,足穿云头履,左手叉腰,右手怒指其夫,身旁站立两童,一男一女。闵子骞立于父母之间,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赭色袍,下着裤,双手作揖,正为继母求情。(图 17)
图17 闵子骞行孝
东南壁,右边绘一军头,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左手执剑,右手前指,坐于一块岩石上,正逼问对面二人。身后一穿袍军士,双手持旗,上书“草口”二字。左侧绘二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赭、黄色圆领袍,颔下有须,黄袍人年老,二人跪地施叉手礼,身前地上两块银铤,散出道道祥气。题记“行孝赵孝宗”。(图18)
图18 行孝赵孝宗
东壁,左侧绘一男子,头戴幞头,着圆领窄袖赭色短袍与束腿白裤,身背一篓急行,内坐一妇人,长发白襦。题记“行孝鲍山”。右侧绘一条河,一人头戴幞头,身穿短裤,侧卧冰上,身前两鱼跃出水面,岸上放着鱼篓、衣服。岸边一树,枝杈遒劲,是两图的分界线。题记“王相”二字。(图19)
图19 鲍山、王相行孝
二、第二组壁画墓
1.荥阳槐西壁画墓,四壁下部绘家居图,上部绘十四幅行孝图,其中五幅残损,但能辨识
西壁。南部绘一男子,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红袍,右手持杆驱一白象。此为“舜子行孝,感动天地”之事。中南部绘三人,右边一人身穿窄袖红襦,下着束腿裤,右手举剑。左边毕恭毕敬站立两人,一人着深色袍与白裤,一人举右手正解说什么。此为“赵孝宗行孝”。中部绘两人,左为妇人,着红襦盘坐于席上。右为男子,头戴展脚幞头,身穿红袍,抄手躬身面向妇人。此为“丁兰刻木事亲”。中北部绘韩伯愈行孝,壁画损伤。北部绘两人,一人头戴幞头,身穿长袖红袍,措手不及,几欲倒地。一人圆脸红衣,骑于冲向红袍人的虎背上。此为“杨香打虎救父”。 (图 20)
图20 西壁行孝图
北壁。西部“蔡顺拾椹”脱落严重。中西部绘三人,中间者头戴展脚幞头,身穿长袖红袍,右手指着身旁粗树,面向身右褐袍者。树左另立一人,着赭袍。此为“田真三兄弟紫荆树上分家”。中部绘三人,左一妇人,身穿赭色褙子,下穿裤,身旁一小儿,正望母亲。右绘一黑襦男子,下着束腿裤,双手拿锹,地上冒出道道金气。此为“郭巨埋儿”。中东部绘“刘明达卖儿救父”,壁画残损。东部绘两人,左侧为老妇人,着红襦褐裤,坐于石块上。右侧为年轻女子,梳包髻,着赭襦,背对老妇人,露出双腿,正欲割肉,地上放两器皿。此为“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图21)
图21 北壁行孝图
东壁。北部绘三人,老者穿红袍盘腿坐于左侧。中间一少年梳双髻,穿赭襦白裤,手拖一肩舆,面左。右侧一中年男子穿赭襦白裤,迈步欲走,回头与少年说着什么。此为“元觉行孝”。中北部绘三人,左侧一人头戴幞头,身穿赭襦,下着白裤,右手持剑大步向前。右侧站一年轻人,穿赭襦、束腰裤,背背一篓,内坐一红襦老妇。此为“鲍山行孝”。中南部绘两人,左一黄衣女人掩面而泣,身旁一尸骨乘云而起。右侧一男子,头戴冠,身穿赭色阔袖袍,双手持笏板。此为“曹娥哭江”。南部绘两人,地上放柴薪,应为“参母啮指”。(图22)
图22 东壁行孝图
南部仅留一幅,剥落严重,为“老莱子娱亲”。
2.荥阳孤柏嘴壁画墓,梯形界面内绘24个行孝故事
东北壁,绘四组行孝图。左为“王祥行孝”,仅穿短裤,半侧身卧于冰上,水里两鱼露头,岸边枯枝上挂着衣服,地上放一提篮。中左为“孟宗哭竹”,身着红袍,左腿跪地,右手扶竹,掩面哭泣,竹间生出两笋,地上放一篮。中右为“赵孝宗行孝”,左侧一军士,头戴兜鍪,身披铠甲,右手执剑,左手指问对面两男子。两男均头戴幞头,拱手施礼,一着圆领窄袖红袍,一着圆领窄袖黄袍。右为“鲁义姑行孝”,头束红巾,身着红色褙子,下着黄裙,怀抱一儿,身前一儿蹲于地上。右侧男子,头戴圆顶盔,着红色圆领中袖袍,下着裤,左手持剑,右手指向鲁义姑。(图23上)
北壁,绘四组行孝图。左为“曾参行孝”,参母髻扎红巾,上着红色窄袖襦,下束蓝色曳地长裙,左手持杖,右手指参。参头戴幞头,着中袖蓝袍,面向母亲施礼,身侧放一担柴。中左为“蔡顺行孝”,右侧一军士,头扎红巾,穿蓝袍与窄口裤,左手执剑,右手指向对面一人。此人着红袍、白裤,半蹲身,眼望军士,身旁放置两篮,内盛桑葚。中右为“丁兰行孝”,头戴折脚幞头,身穿白袍,施叉手礼,身旁为红襦褐裙妻子。身前一方桌,桌裙红色,上放碗等物,桌后椅子上为兰母坐像。右为“闵子骞行孝”,骞父头戴折脚幞头,身着圆领阔袖红袍,左手指向骞母。骞母着淡黄色褙子,下着裙,左手扶着一童,右手指向骞父。中间闵子骞身材矮小,着褐袍,躬身求父。(图23下)
西北壁,绘四组行孝图。左为 “曹娥行孝”,画左为山,江中漂浮尸骨,岸边一披发妇女,着宽袖襦,手拄拐杖,眼望江水哭泣。中左为“董永行孝”,左侧一女子身穿阔袖红襦立于云中,梳蝶髻,拱手回视。右侧董永头戴幞头,着淡黄色圆领窄袖袍,下着裤、鞋,躬身施礼,眼望女子。中右为“田真行孝”,左侧田真头戴幞头,身着淡蓝色窄袖袍,右手半垂袖中,左手指树,教诲对面二弟。两弟均头戴幞头,着红色团领袍,面向田真。右为“鲍山行孝”,左边一军士,头戴红盔,着白袍、白裤。鲍山身背一篓,内坐其母,正向军士作揖。(图24上)
西南壁,绘四组行孝图。左为 “杨香行孝”。杨香束发圆脸,上着白色褙子,骑于虎上,回首指望老者。老者为杨香之父,着幞头、红袍,榜题写为“杨昌行孝之处”。中左为“老莱子行孝”,老莱子似戴幞头,着褐袍,双手捂于胸前,面前空中立一短剑,对面凳上端坐父母,母穿红襦、白裙,袖手。父戴方巾,着白袍,左手抚膝。中右为“舜子行孝”,头戴折脚幞头,身穿蓝色团领袍,左臂下垂,右手持杆,身右一猪、一象,空中三鸟,口中飞撒种子。右为“刘明达行孝”,左侧一妇女,发梳脑后,上着黄色窄袖褙子,下束长裙,双手相抚。右侧红袍男子骑于马上,怀中抱小儿,正回头告别。(图24下)
南壁,绘四组行孝图。左为“元觉行孝”,着黑袍,身披红巾,双手拖一肩舆,眼望左侧父亲,右侧立着黄袍爷爷,背手而立。中左为“姜诗行孝”,头戴展脚幞头,着黑袍,面向右,对面一妇头扎巾,着襦,坐姿。中右为“韩伯愈泣杖行孝”,右边一妇人,头扎红巾,着红色褙子,坐于圆凳上,面左视,左边剥落不清,似有一男子。右为“睒子行孝”,左边睒子头失,着淡黄袍,赤足坐于地上,左膝中一箭。右边一男子,头戴折脚幞头,上穿红袍,左手持弓,右手前伸,欲拔腿上之箭。(图25上)
图23 孤柏嘴壁画墓行孝图
图24 孤柏嘴壁画墓行孝图
东南壁,绘四组行孝图。左为“刘殷行孝”,头扎褐巾,着圆领中袖红袍,足着鞋,双手捧盘行走,盘内放有食物。右侧半空云中绘一红袍人,目视刘殷。中左为“陆绩行孝”,着圆领窄袖白袍,双手捧盘,盘中有橘,立于母前。绩母着红袍,内着裙,面左而坐,右手指向陆绩。中右为“郭巨行孝”,着红袍,右手拄锹,面右而立。巨妻头扎白巾,着紫色褙子,下着裙,怀中抱小儿,地上银铤两块,冒出道道瑞气。右为“王武子妻行孝”,右侧一年老妇人,发梳脑后,着紫色褙子,下着红裙,盘坐于岩石上,身后一枯树。身旁一高髻少妇,着紫色褙子,一腿露出裙外,一手持刀,地上放有炉、盏、杯。(图25下)
图25 孤柏嘴壁画墓行孝图
孤柏嘴壁画墓画的孝子有王祥、孟宗、赵孝宗、鲁义姑、曾参、蔡顺、丁兰、闵子骞、曹娥、董永、田真、鲍山、杨香、老莱子、舜、刘明达、元觉、姜诗、韩伯愈、睒子、刘殷、陆绩、郭巨、王武子妻。
3.荥阳司村壁画墓
距离孤柏嘴壁画墓仅1公里,上层梯形界面的孝子有19人。
内容与孤柏嘴壁画墓大致相同,但具体的行孝内容、人物的位置与姿势多有不同。看来当时画匠有较大的创作自由。
三、讨论
1.第一组壁画墓所见孝子
黑山沟壁画墓有8个孝子:王祥、丁兰、董永、王武子妻、曾参、王裒、郭巨、孟宗。高村壁画墓有8个孝子:舜、王武子妻、丁兰、赵孝宗、蔡顺、王祥、孟宗、韩伯愈。平陌壁画墓残留4个孝子:闵子骞、赵孝宗、鲍山、王祥。这三座壁画墓王祥出现三次,丁兰、王武子妻、孟宗、赵孝宗出现两次,董永、曾参、王裒、郭巨、舜、蔡顺、韩伯愈、闵子骞、鲍山出现一次,共14人。
2.第二组壁画墓所见孝子
槐西壁画墓有15个孝子:舜、赵孝宗、丁兰、韩伯愈、杨香、蔡顺、田真、郭巨、刘明达、王武子妻、元觉、鲍山、曹娥、曾参、老莱子,与前述14个孝子相比,多出杨香、田真、刘明达、元觉、曹娥、老莱子等人。
孤柏嘴壁画墓有24个孝子:王祥、孟宗、赵孝宗、鲁义姑、曾参、蔡顺、丁兰、闵子骞、曹娥、董永、田真、鲍山、杨香、老莱子、舜、刘明达、元觉、姜诗、韩伯愈、睒子、刘殷、陆绩、郭巨、王武子妻。与第一组14个孝子相比,多出鲁义姑、曹娥、田真、杨香、老莱子、刘明达、元觉、姜诗、睒子、刘殷、陆绩等人。
司村壁画墓有19个孝子:孟宗、丁兰、鲁义姑、刘殷、曾参、闵子骞、王祥、董永、舜、鲍山、元觉、姜诗、睒子、老莱子、田真、韩伯愈、陆绩、郭巨、王武子妻。与第一组14个孝子相比,多出鲁义姑、刘殷、元觉、姜诗、田真、陆绩等人。
槐西壁画墓、孤柏嘴壁画墓、司村壁画墓多出的孝子,元觉、田真出现三次,鲁义姑、刘殷、姜诗、曹娥、杨香、刘明达、老莱子、陆绩出现两次,睒子出现一次。做如下分析:元觉、田真在第二组壁画墓中出现率最高,不可能在第一组壁画墓中出现;睒子仅出现一次,有可能是平陌壁画墓中漏掉的;其余出现两次的孝子中,老莱子在山东嘉祥武梁祠、北魏石棺上已见,鲁义姑是春秋时人,故老莱子、鲁义姑这两个春秋时期的人物也有可能是平陌壁画墓中漏掉的。
如此,郑州地区宋代建壁画墓时,对孝子的选用有所偏好,早期常选王祥、丁兰、王武子妻、孟宗、赵孝宗、董永、曾参、王裒、郭巨、舜、蔡顺、韩伯愈、闵子骞、鲍山、老莱子、鲁义姑、睒子这17位孝子中的数位,后期又增加了元觉、田真、刘殷、姜诗、陆绩、杨香、曹娥、刘明达等人,并达成二十五孝。
这只是郑州地区宋代晚期壁画墓表现出来的规律,在洛阳地区则完全不是这样。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孟津张盘村征集到一口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张君的石棺,上边刻有完整的二十四孝图,这24个孝子分别是:赵孝宗、郭巨、丁兰、刘明达、舜、曹娥、孟宗、蔡顺、王祥、董永、鲁义姑、刘殷、元觉、睒子、鲍山、曾参、姜诗、王武子妻、杨香、田真、韩伯愈、闵子骞、陆绩、老莱子。这口石棺年代与郑州地区第一组壁画墓年代相当,却已出现二十四孝图(不见王裒),说明在洛阳、郑州这两个如此近的地方也存在着地区差异。
总之,郑州地区宋代晚期壁画墓行孝内容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北宋中期以来,程朱理学占据舆论高地,尤其注重孝道、孝悌的宣传,对社会稳定、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壁画墓中的赵孝宗、田真表现的是悌方面的内容,舜、闵子骞也兼具这方面的意义,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