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

2018-08-31尹海霞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落实品德与社会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十分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旨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端正的学习态度、健康的社会心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也就是使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活跃的教学课堂、活动化的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等方式促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开展,确保该学科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育人功能;落实;策略

作者简介:尹海霞,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教师。(安徽 淮南 232000)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5-0120-02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3~6年级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品德與社会。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综合所有学科门类,涵盖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是综合教育的各项功能,包括德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其教学主要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品德与社会课而言,其重要性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端正的学习态度、健康的社会心理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品德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型人才。但是,这门新的学科发展历程较为短暂,教学实践中往往因经验的缺乏导致其教学功能没有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彰显。

本文将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分析,探讨教师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时,应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活跃的教学课堂、活动化的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等方式有效落实品德与社会课育人功能的落实。

一、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在探讨如何正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之前,教师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主要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目标。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对该门学科的课程大纲、课程要求及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和探究。

1.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过去,许多教师由于对课程内容没有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导致教学重点模糊、教学逻辑混乱、教学过程效率低下,教学结果不甚理想。品德与社会将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法律知识和人文知识等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在学生与日常生活中创建其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能力和社会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2.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了有效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应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基于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沟通理解、启发互补的立场,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情感共享、知识共进、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育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而且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科功能的最终指向目标,也是建构学科功能的主体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对话、积极思考、互动交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优化。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措施。

1. 开放课堂,对话教学。开放课堂指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而不是依照教案计划按部就班地教学。过去的课堂上,教师通常按照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逐一展开教学流程,而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每个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材料局限于课本,场所局限于教室,活动处于封闭状态。而开放式的课堂主张教师要打破原有格局,跳出课本局限,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网络信息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更广阔的教学场所诸如家庭、乡村、城市、社区、工厂等其他生活空间,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值得深入探索和讨论的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

开放式的课堂一定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流程,学生也只是机械式听讲,彼此缺乏对话式的讨论与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范例及话题,教师要在课堂上将想法说出来和学生分享,学生也要大胆主动地与教师、同学交流想法。

例如,教学“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这一课时,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教学主题,在谈话过程中举一些身边发生的真实例子,简要谈一谈对诚信与行动的看法。然后,请学生主动发言,谈一谈亲身体验过的与诚信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本地区在诚信建设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果要把自己的家乡打造为“诚信城市”应该怎么做。教师在课堂上抛出这个问题后,需要学生课后到社区采访,询问当地居民的建议,并将采访汇总整理,最终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探索者和追求者,双方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学生的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大到社区,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答案,同时也明白了诚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人的道德品质、人的社会生活甚至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的重要性。

2. 有趣课堂,活动教学。活动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思考,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品德与社会课实际上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最终都将应用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也是育人功能的落实。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探索性、教育性、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品质、完善自我。

仍以“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场境:一家商店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决定改变原有经营方案,计划打造“诚信商店”的品牌,如果你是店长,会制定什么样的招聘条件?创办诚信商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员工不讲诚信,怎么处理?如果商品过期了,怎么处理?由学生来扮演店长、经理和应聘人员,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展示表演来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活动教学的乐趣,还学会了如何将诚信这一美好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三、落实育人功能的方式

落实品德与社会课育人功能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师要教会学生脱离单一的学习方法,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丰富思维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出行的学问”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教材与其他学习工具,事先在预习活动中了解如何查看交通图,规划合理的出行路线,学会看站牌、路牌,以及掌握一些简单的问路方法。学生还要了解本地所拥有的一些出行交通工具,以及周边的交通路线,部分途径地,终点站的名称等。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活动,假定一个生活场景:某人周末要从家里到动物园,请大家帮忙设计几条可行路线,并说明每一条路线的优缺点。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开始讨论,制定不同的出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综合应用,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体现了育人功能的有效落实。

品德与社会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生存。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都要服务于育人这一教学目标,以开放式的、对话式的、活动式的教学策略建立创新性的、教育性的、探索性的教学课堂,有效落实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有保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分析[J].人民教育,2002,(Z).

[2] 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落实品德与社会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