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现实依据

2018-08-31崔若伟

现代交际 2018年9期
关键词:习近平

崔若伟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求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快促进形成我国人才比较优势, 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把我国人口众多的优势发挥出来。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总书记立足我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我国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改革我们现有人才体制的弊端,在全社会大兴敬才、爱才之风,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要想深入研究习近平人才思想,把握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我们需要对习近平人才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进行考量。

关键词:习近平 人才思想 现实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217-02

一、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关于人才事业的实践探索

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形成与习近平的自身素质和经历密不可分,特别是二十多年的地方工作实践,不仅锻炼了习近平坚强的意志,也为习近平人才思想的基本条件。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知青下乡来到陕北小村梁家河,下乡生活与城里生活差距甚大,有时吃饭都是问题,但在这期间,习近平度过一段磨合期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白天干活,晚上读书,抓紧提高自己。1973年,习近平入党,任村支书。在用人方面据当时村民回忆,“村里有人劳动表现好,他就看重。不好的,就批评教育。拍马屁绝对行不通,他反感得厉害。”可见,当时习近平在对待人才的使用方面就有了一个原则性的方向。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回清华大学读书。这段经历对习近平影响至深,习近平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是起始于陕北的七年。1982年,习近平被派往河北省正定任职。任职期间,习近平非常重视人才。1982年,根据习近平的提议,正定对全县的知识分子进行普查,对各个行业技术人才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的第一本人才賬册。1983年,习近平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经《河北日报》发布后,在河北及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除了吸引外围人才外,习近平坚持“下挖”“内用”选拔县内人才。除了使用人才,习近平还非常关注养才,在正定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进行文化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是促进发展经济的根本力量,把挖掘人才当作促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这大力推动了正定经济的发展。

1985年至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任职。对于人才的使用,习近平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对待党员干部,他提出,有四种人不能用。第一种是对当官欲念过重的人。做官不是为了群众,而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若是自己的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会搞破坏。第二种是投机倒把的人,不把心思放在为人民谋实事上,而是花更多的时间揣摩领导的想法,为了迎合领导的想法可以抛弃群众,这种人上下逢迎也不可用。第三种是耍花把式的人,嘴上冠冕堂皇,说得天花乱坠,但不干实事,遇到责任只会推诿,所以,这种人也不可用。第四种是欺上瞒下的人。对于青年干部,习近平强调,对青年干部既要衷心热情地关爱,又要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进步要积极表扬肯定与鼓励,缺点要诚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克服。从1991年开始,本着“全面锻炼提高,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年轻干部中普遍开展了轮换岗位、纵横交流、外派挂职、担任助理、压担子锻炼。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一批批的人才走向适合自己岗位。

2002年至2007年,习近平在浙江任职。任职期间,习近平强调,入才引进要防止“近亲繁殖”。要具有创新性思路、宽阔的眼界,针对如何对待外来人才,习近平说,要使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就需要我们尊重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不管是我们传承下来的,还是外来的,我们要形成一种按法律法规办事的社会气氛,一种大气开放的创业环境,一种多元和合的价值取向,一种大开大合的都市文化。

习近平长期的建设实践,孕育了其丰富的人才思想。从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到自己培育人才、挖掘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几年的地方工作中展现了如何使用人才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可以从他的讲话中看出,其中孕育了解放人才,大胆实施各种举措吸引人才,打破常规发现人才,创造环境培养人才,从而把握人才发展的规律。我想,这与他近三十年的建设实践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才事业的实践探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人才问题的思考更是放眼全球,极大推动了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习近平的人才思想还没有完整系统的专著详述,我们可以从他发表的讲话、推出的综合性专著中,发现其中大量的关于人才的表述。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和使用、管理都有独到的见解。

2012年,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到,综合国力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同时,习近平还强调,中国人数众多,把教育做好了,把人口大(下转第216页) (上接第217页)国转变为人才大国,到时候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现我国人口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可见,习近平在重视人才的同时,也在考虑我们国人才潜力挖掘的问题。2013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表明,我们现在应根据我们实际所需,有所侧重地引进人才,主要是那些掌握关键技术、能够带动高新技术和创新创业的拔尖人才。习近平的这段话,为我国人才的使用指明了道路,我国各企业、各省、各地区甚至是各乡镇,我们都要根据当地情况,不惜一切寻找、培养适合带领当地发展的技术、领导人才。 2014年5月,习近平在同国外专家的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国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加积极主动的引进国外人才,热忱欢迎国外专家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些话表明,我们充分欢迎、信任优秀人才,不论你是哪个国家,只要是优秀人才,只要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们都将热忱欢迎。另外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中也讲到,科学家还是相对在少数,我们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与青年人才,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我们还要重视企业家,他们虽然不是发明家,但是他们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极大地推动科技的发展。

2015年,习近平同样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才的问题,主要是关于我们国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才能积累的重要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拓展广大劳动者成长成才的空间的同时,要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2016年5月,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座谈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另外,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指出,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眼世界,将人才汇集到我们的事业建设中。可见,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渴求人才,习近平人才思想相对于历史任何时期来说,对人才的培养、人才环境的创造、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发掘管理都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和阐述,这对我国人才的发展创造了相当优越的环境。

我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人才,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满足党、人民、社会以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