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应用研究
2018-08-31王亚新
王亚新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学原理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势在必行、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编制有针对性、适用性和真实性的案例,逐渐建立案例教学的案例库,同时重视课堂教学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和鼓励作用,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可能。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 案例教学 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C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203-02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必然性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特点与任务
在高職教学体系中,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往往设置于管理类专业,被定义为专业基础课。它既有基础课的性质——学习内容抽象,要求学生在学习管理常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最终达到清楚地认知管理方面问题的目的;又有专业课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不同的侧重,学习的理论知识应最终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方法或者思路。课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管理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在教师一遍遍讲述“是什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并不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技能,从而指导自身的管理行为。学生学习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工作生活中即使遇到管理方面的问题仍熟视无睹,不知所措。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需要,落后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
1920年代,哈佛商学院创立了案例教学法。[1]案例教学法解决了如何将呆板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获得相结合的问题,自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逐渐被教师接受、重视。即使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管理学原理的环境复杂多变,将案例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获得解决管理学问题的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及创新的能力,学生即使离开学校课堂,仍可以自己不断学习、更新。案例教学是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势在必行、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原则与实施
(一)案例设计
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然而,各高职院校对案例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库的建立,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各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是通过在课前支离破碎的搜索,零散的拼凑,形成最终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各案例之间不成体系、系统,导致教学案例库的资源不完善,缺乏推敲和思考。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制约了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的应用与发展。
(1)案例的针对性。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者。[3]所以,案例的设置要针对基层管理岗位,突出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既区别于本科管理学培养中高级管理者的目标,又区别于职能管理课程专门培养某一技术类型管理人才的目的。
案例资料的收集,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及内容,有所侧重。在不影响历史事件、典型案例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针对的专业,对案例进行部分添加、修改、删减,从而达到引发学生的思考、掌握理论知识要求的一般原理和从特殊到普遍规则的目的。
(2)案例的适用性。编制的案例要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相适应,避免就事论事,否则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事件的背景和叙述的内容要与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工作条件密切相关。案例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环境。[4]避免生搬硬套国外案例,造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国情制度、不同思维理念的差异,导致学生感到案例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和接受。
(3)案例的真实性。案例的编制不能够想当然。凭空编撰的管理学案例,往往缺乏现实社会环境对管理行为的支持,缺乏分析、判断问题时需要的恰当描述。更甚者,虚假的案例,逻辑混乱,语言相互矛盾。成功的管理行为往往在特定的管理环境因素中才真正的有效,非真实的案例对于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正确地应用管理学原理缺乏意义。
相反,置身于真实的案例,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解决真实的管理问题,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且有实践成功的措施、解决办法作为行动指导,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思维、原理应用上存在的不足,纠正自身经验不足产生的结果偏差,在原有的成功的解决办法上进行开拓创新,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4)案例库的建立。建立《管理学原理》教学案例库是案例教学法应用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明确案例的主题,针对案例应用的对象,通过网络搜索、实地采访等途径收集、分类管理学原理相关的案例素材。对收集好的案例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之满足高职院校教学要求。撰写教学案例的初稿后,请教授《管理学原理》的一线、有经验的教师和基层管理实践者评阅,在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案例初稿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文稿,并将编撰好的教学案例逐步应用于正式的教学当中,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对案例的内容和描述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最后,对案例进行归档编号,不断更新、完善适应社会和教学的新发展。
(二)教师角色
(1)重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老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的同时,避免不管不顾和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一方面,在课前,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对案例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在理解案例背景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宽自身的眼界和知识面,增加自身的认知量,为案例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案例往往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对案例做一个简要的剖析,指出案例的关键点和症结,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除此以外,教师要在讨论中进行适时、合理的引导,进行结论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升华,完善个体原有的认知片面和矛盾,形成个体特有的知识结构体系。
(2)加强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鼓励作用。所以,一方面,在正式授课前,教师要事先预备好易、较易、较难、难不同层次等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研究学生是否对案例表现出了积极性,课堂效果是否达到了案例教学的目的,从而找出症结之所在,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因材施教,选择授课的重难点,调整案例。另一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学情出发,时时有利于学生的学,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提供舞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理论知识时体验快乐,在快乐学习中得到发展。否则,案例教学将失效,变成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
(3)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水平。针对多数来自于偏远地区的高职学生而言,自身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缺乏职业经验的指导以及对一些工作事务的流程缺乏了解等特点是制约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对案例中涉及职业相关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产生的企业背景、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授课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管理特点。然而,要想对某些行业的工作方式、行业规范有一定的了解,就要求教师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要经常去企业、去一线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职业体系和社会经验,切实分析影响管理行为的环境因素。否则对案例的分析、讨论都只能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无法深入探究案例背后蕴含的原理。
参考文献:
[1]孙秀伟.论高职教育案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117-118.
[2]李茁新,陆强.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J].科研管理,2010,31(5):35-44+101.
[3]万猛,李晓辉.问解案例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4(3):73-79.
[4]李书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管理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86).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