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之抑郁问题应对研究

2018-08-31李艳永

现代交际 2018年9期

摘要:辅导员工作涉及大学生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抑郁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经过摸索和探究,笔者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即自适态。意图通过对自适态的理论探究和实践验证,将之用于应对抑郁问题。

关键词:抑郁问题 自适态 情感平衡点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134-02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1](2017修订版)第二章第五条第五项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抑郁,是心理问题较多见的一种。大学生群体亦不能避免。为此,怎样事先预防和事后应对就成为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抑郁的概念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郁闷”“烦躁”“别理我、烦着呢”,这些话语甚至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抑郁情绪的代名词。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不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物,事出有因。而抑郁症则是病理情绪抑郁,通常无缘无故地产生,缺乏客观精神应激的条件,或者虽有不良因素,但是“小题大做”,不足以真正解释病理性抑郁征象。[2]

抑郁情绪进一步恶化,很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二、抑郁产生的原因

抑郁的产生,来自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方面,主要源于遗传因素,比如悲观性格和忧郁气质等,这是天性使然。这一点和基因有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但能以后天条件改善和补足。

客观方面,主要源于自信力的缺失。自信力的缺失,直接结果是无法直面生活,进而走向逃避,逃避的结果,是陷入恶性循环。自信力缺失的根源,是遇到相当在意且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说面对这类问题没有相应的办法和能力去应对。

三、抑郁的预防和应对

(一)预防

预防大学生出现抑郁问题,辅导员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思想上重视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比如例会、主题班会上,应认识到大学生抑郁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并認识到抑郁问题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辅导员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预防大学生出现抑郁问题的重要性,才会从行动上积极落实,从而作用于广大学生身上。

2.从理论上掌握有关抑郁的理论知识

高校辅导员自己应该掌握基本的有关抑郁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讲给学生们听。指导学生预防抑郁和应对抑郁问题才会有的放矢、科学引导。

3.从实践上提出有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面对大学生常见的失恋问题、就业焦虑问题、考研失败问题、人际矛盾纠纷问题等,能防微杜渐将学生产生抑郁问题的可能性清除掉。

(二)应对

学生产生了抑郁问题怎么办?这一点与事先预防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对于主观因素尤其是遗传因素造成抑郁问题的,要从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双方面着手,共同应对先天因素产生的抑郁问题。对于药物治疗,由医疗机构专门负责;对于心理辅导,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必不可缺,因为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就不是单纯的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够解决的了。然而辅导员在其中能够起到的辅助作用甚至会起到的重要作用,自然不能忽视。

对于客观因素造成的抑郁问题,包括抑郁情绪和抑郁症,辅导员要做到深入了解学生,抓住造成学生出现抑郁问题的客观因素,进而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从而助其解决问题。

四、对于应对抑郁问题的一个新设想

在与一名患有抑郁症女孩子的对话中,通过对抑郁问题和现象的思考,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即自适态概念的提出。什么是自适态?为什么会提出自适态这一概念?又怎样找到每个人的自适态?

(一)自适态概念

自适态是个体达成内在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解释一下,这里的“个体”,指自我;“达成”,指达到和成为;“内在自我实现”,指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充分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自我确信力),而从心理上做好应对一切问题的准备和确信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自我体认;将自适态定位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因为这种自我体认具有暗示性、确认性和未客观实现性,自适态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内在的、未实践化的自我确信的心理感知。

暗示性。自适态的暗示性,是指个体达成自适态后,会自觉地保持这种状态,并因这种自适态而时刻提醒自己,“我能行和一定行”。

确认性。是指自适态是自己对自己的确信和体认,是个体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

未客观实现性。指自适态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感知,并非实践化的外显。

除此之外,自适态还有发展性,比如自适态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可能发生主客观统一的自我优化和自新,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二)自适态概念的提出

自适态概念的提出,并非凭空杜撰,而是依据个体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结论,是经过个体实践检验的结果。

联系到抑郁问题,自适态是被抑郁问题困扰者所急需的。因为自适态的根本,是自我确信,而抑郁问题的根源,正是自信力的缺失。对比一下达成自适态的人和有抑郁问题者的状态,结果显而易见。

达成自适态者:因为充满自信力,自我做好了迎接一切问题和挑战的准备,并且时刻自我感知自己能够解决和克服一切问题,因此充满活力和朝气,从而理智平和、积极向上。

有抑郁问题者:遇有解决和克服不了的问题,这个或这些问题自己相当在乎,以致成为心病,因为无法解决又不能释怀,进而带来苦恼和各种负面情绪,对待生活消极悲观、逃避妥协,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以致厌世,整个人负能量缠身,暮气沉沉,毫无生气。

通过对比,有谁愿意成为有抑郁问题者呢?

(三)自适态的达成

这点是值得每个个体关注和留意的,因为这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关键还是在于自适态能给个体带来满满正能量。

自适态的获得,因人而异,有共通点又有不同。有的自适态适合多个个体,有的自适态是单个个体达成的,并不适用于多个个体。

自适态的获得,主要有两种达成方式:一是心理暗示,二是生理激发。

先谈心理暗示。比如自己常用到的达成自适态的自我暗示有“关键、自然、简单”。具体运用表现为,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在心里默念一遍或几遍“关键、自然、简单”,以此达成自己的自适态,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可以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既有助于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激发自己的全部活力,随时做好应对一切困难的准备。

再谈生理激发。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举例。从一个具体的实例谈起较为贴切。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计划以考试的方式获得一份高校工作。可是留给自己的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怎样高效率和稳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拿到这个高校的offer,就成为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前用到的“关键、自然、简单”的心理暗示法达成自适态虽然有助于安抚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但在这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面前,显得较为乏力(这也印证了自适态的发展性特性),需要及时达成新的自适态,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这时候自己用到了生理激发法。最终自己用了几天的时间达成了新的自适态,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复习和备考,这一自适态,是为“高效率、高精准”的需求服务的。最终的考试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自己如愿获取了现在就职的这个高校的offer。至于这个生理激发法达成的自适态是什么,暂且不提。為了确认其实效性和普遍适用性,将这一生理激发法达成的自适态告诉给了自己即将参加专升本考试的侄女,并详细告诉她怎样去运用。录取结果出来以后,如我所料,小侄女如愿考上了本科,而且她很高兴地告诉我,有一平时学习成绩比她好的舍友,居然不如她考得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上边的结论,“有的自适态是共通的,适合多个个体”。

(四)关于自适态其他

自适态概念,是一个新颖的提法。个人目前只是有了初步认知和感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比如自适态与情感平衡点[3]的关系,比如自适态缘何发生,或者说其内在根本机理与何相关,比如自适态在何种程度与应对抑郁以及其他负面情绪有关,等等。这是其一。

其二,自适态如果得到认可,该怎样更好地服务于每个个体。这是后话,作为值得期待的未来展望,有必要一提。

其三,自适态在应对抑郁问题方面,适应性究竟有多广,也需要进一步验证。以期实现自适态研究科学化。

五、结语

经过反复思索,笔者发现自适态与情感平衡点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自适态的达成,是作为情感平衡点的充分条件出现的。

情感平衡点之于抑郁问题的关系,在于抑郁问题必然推导出情感平衡点的失衡或打破,亦即抑郁问题是情感平衡点失去平衡态的充分条件。

什么是情感平衡点?为什么在本文结论处提及情感平衡点这一概念?

情感平衡点是主体情感呈平衡态的理论值。这一理论值不见得是绝对零度值,因为情感平衡态是一稳定态,呈现出情感波动稳定变化的状态也是情感平衡点的理论值。[4]

为什么要提及情感平衡点呢?因为情感平衡点这一概念与自适态密切相关,因为情感平衡点与应对抑郁问题紧密相连。用列式子的方式表述自适态、情感平衡点与抑郁问题的关系,即:

自适态达成=>情感平衡点达成;抑郁问题=>情感平衡点失衡

然而,情感平衡点达成作为自适态达成的必要条件,与另一必要条件的达成一道,共同推出自适态的达成。这另一必要条件是什么,具体的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会和意志有关。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91%E9%83%81.

[3]李艳永.情感平衡点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4]唐静.大学生辅导员如何应对学生心理异常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