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广铭对“宋江投降”说法的不同解读

2018-08-31李守仲

党史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水浒宋江史料

李守仲

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应为他朗读古诗文的身边工作人员之请,谈了对中国古典小说《水浒》的看法。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四人帮”据此大搞评《水浒》,批所谓“投降派”,诬蔑周恩来、邓小平。

在这样一个大的政治背景下,按照上边部署,作为《北京日报》内参部记者,我被安排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对评《水浒》、批“宋江投降”的一些看法。8月下旬,我先是联系到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白寿彝。白老在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发了一通牢骚后,让我去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广铭,说他是宋史专家。末了,白老不忘叮嘱一句:“开头说的是真的话,但我一说,你们一听,不能报道,内参也不要写。”我点头答应。随后,通过邓广铭教授的女儿,《北京日报》同事、文艺部编辑邓可因的帮助,我很顺利地见到了年近七旬的邓广铭教授。

事先得知采访意图的邓老,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开口直言:“宋江没有投降,山西出土的折可存的墓志铭记载,宋是被擒获的。”和白老一样,邓老也对我说:“作为学术研究,我有自己的看法,但对现在报纸说的‘上边的指示,不敢苟同。你听听可以,不必记录。向上反映应当拿出你们自己的观点。历史问题要靠史料说话。”我尊重老人家的意见,洗耳恭听。实话说,由于自己历史知识的匮乏,对这位宋史专家引用的大量史料,用心记,也只是多少记得墓志铭的意思,至于邓老谈到的《泊宅编》《东都事略》等等重要史料,都是第一次听说。好在读过《水浒》,对宋江、方腊还是知道一些的。加之事先听了传达的“上边的精神”,所以,对于邓广铭教授谈论的鲜明观点:“宋江是被擒获的,不是接受招安的,绝对没有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军”等,还是听得很明白的。

事后,我将采访两位教授的情形向内参部负责人王丰玉同志作了汇报。我们一致同意,尊重他们本人意见,对于两位老教授的采访不写内参报道。

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几天后,我得到一本手动打字机打印的《关于宋江的若干历史资料》(以下简称《资料》)。《资料》是对折式双面打印,打印装订工整,封面上除上述《关于宋江的若干历史资料》标题外,左上角顶端手写的“041”编号,打印的“【内部资料】”清晰可见,同时加盖了“保密”两个大字红章。封面底部打印的时间落款是“一九七五年九月六日”。邓广铭教授转来的这份重要《资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没有具体署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接下来,目录中还有:辑录《关于宋江的若干历史资料》附记;附录一关于杨志的几条史料;附录二关于史斌的几条史料。《资料》正文26页,分五组,每组若干条不等,由第一组到第五组条数大排行,共21条。一行带标点符号满格算28个字,一页25行,总1.8万余字。

纵览《资料》,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突出特点:

观点鲜明,史料说话。每组史料开头的几句简要说明,都是不同觀点的鲜明表述。例如:“第一组,史料六条。这一组的史料,都说明宋江在起义之后,是把反抗北宋王朝的斗争一直坚持到底的。”同时,在重要史料之后,加“按”,在说明史料的实质意义中,表达出鲜明的是非观点。例如:第一组史料第五条,《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在用较长篇幅叙述了墓志铭的内容后,载有200余字:“(按:折可存的墓志铭是1939年在山西府谷县出土的,是抗日战争以前研究宋江史事的都不曾看到的。折可存《宋史》无传,据《宋史·杨震传》说,在扑灭方腊起义军的战役当中,折可存所扑灭的是起义军的别部吕师囊的一支。据此墓志铭所说,到他班师过北宋首都开封时,北宋皇帝赵佶又下令要他去‘捕草寇宋江,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又完成了这一罪恶使命。这是镇压宋江起义军的一份直接供状,是关系到宋江起义军最终结局的一份最原始、最确实的材料。)”

直面史料,辨误有据。《资料》除列举出宋江起义军与北宋王朝斗争坚持到底最后被镇压的正面史料外,并不回避矛盾,而是以强有力的史料,直面历史上有关“招降宋江,使讨方腊”的种种记载(包括“正史”“别史”)逐一加以辨误。例如:“第三组史料四条。这一组史料当中,都说到当时的起义群众中有少数向北宋统治者变节投降的人,但其中全不包括宋江其人。”第四组史料有五条。这五条都说宋江投降了张叔夜。这些记载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后有:“(按:上面辑录的这五条史料,都说宋江向海州知州张叔夜投了降。投降的时间,有的说在宣和二年十二月,有的说在宣和三年二月,彼此之间,互相矛盾。据《泊宅编》所载,北宋王朝于宣和二年的十二月把原知歙州的曾孝蕴调知青州,就是为了宋江正在京东路进行武装反抗之故,显然没有投降。宋江是在方腊的起义失败之后才被宋军擒获的,这在《东都事略·徽宗纪》《折可存墓志铭》和《方庚传》中均有明确记载,因而,说他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了张叔夜,显然是错误的。)”再例如:《资料》第五组史料有四条。这四条史料都说宋江参加了镇压方腊起义军的罪恶活动,更都是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其后载:“(按:上面辑录的四条史料,所述宋军攻陷帮源洞的月日,多不明确。‘十朝纲要系在宣和三年六月,更与事实不合。当北宋王朝出兵去镇压方腊的时候,宋江正在淮甸、京东等地坚持反抗北宋统治者的斗争,《东都事略·徽宗纪》和《方庚传》中所载,斑斑可考,而这四条史料竟都把宋江的名字列作镇压方腊的将官之一,这更是显然错误的。)”

系统梳理,综合结论。在五组史料之后,是“辑录《关于宋江的若干历史资料》附记”。“附记”,用(一)(二)(三)(四)四段文字梳理前面列举的史料,首先说明“所有历史记载当中,凡谈到宋江这支起义军的,从无一种记载说这支起义军以梁山泺(泊)作为根据地的,并且也没有一种记载说这支起义军与梁山泺曾发生过任何关系”。《泊宅编》《东都事略·徽宗纪》中记载对宋江“进行镇压”和“宋江就擒”。后来出土的折可存的“墓志铭所述镇压宋江这支起义军”与前述“正相符合”。徐直之所写《方庚传》中说:“正当方腊固守帮源洞与宋军战斗时,‘宋江三十六人也正‘猖獗淮甸”……其(五)是综合结论性断定,共三条:“(1)宋江这支起义军是与梁山泺没有关系的;(2)宋江是在宣和三年被宋军擒获的,不是接受了北宋王朝的招安的;(3)宋江更绝对没有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军的罪恶活动。因此,所有从南宋以来的各种史料中,凡是说宋江受了招安和参加过‘讨方腊的军事行动的,都是不足信的。”

由于我的古文基础较差,关于宋朝的历史知识相对较少,对《资料》的理解和摘引难免有误。我欲与邓广铭教授的女儿、《北京日报》过去的同事邓可因同志取得联系,求教于邓老的学生或宋史专家,如能对此《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不仅能还原宋江这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且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几经周折,我还真联系上了邓可因。邓可因告诉我,她的妹妹邓小南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或许了解一些有关情况。按照邓可因提供的电话,我很快联到了邓小南教授。邓小南教授说:“我不是研究宋史的,但知道一点情况,有关宋江‘投降派的事还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鸣,可以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听说后来发现一首诗,讲了‘宋江受招安的事。”于是,我把保存了40余年的当年邓广铭教授送给我的《资料》寄给了邓小南教授。很快,就收到邓小南教授的学生吴淑敏寄来的有关宋江“投降派”争鸣文章的复印资料,一共5篇文章,近5万字。

这场争鸣是从1978年夏天开始的。邓广铭教授与李培浩合写的文章——《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刊发在1978年第2期的《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上。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不能把历史上的宋江和《水浒》中的宋江混同起来。”并列举了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从秦朝的陈胜、吴广……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共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斗争。”联系毛泽东对《水浒》的评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宋江投降……让人招安了。”邓、李文章指出:“毛主席在前一段文字里,是把宋江的名字同陈胜、吴广、黄巢、方腊、李自成这些农民起义领袖的名字并列在一起的,而在后一段文字里说到的宋江,则指的是由《水浒》的作者根据他的世界观塑造出来的一个投降派。这可见,毛主席是把历史上的宋江和《水浒》中的宋江加以区别,而不是相提并论、合二为一的。”文章还就宋江起义的年代、活动基地……“征方腊”“诈降”之说等展开论述。

后来,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80周年的“五四”科学讨论会上,邓、李二人以《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为题,围绕着宋江问题的争论,提出了一些看法。学者吴泰听了以后,将一篇论述宋江的原稿作了一些修改,发表在6月8日《光明日报·史学周刊》上,标题为《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文章“以为宋江既接受了……招安,也参加了镇压方腊起义军……”同时,他还针对邓、李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反驳意见。于是,邓、李二人在8月1日《光明日报·史学周刊》上发表文章《再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

1978年末,《社会科学实践》杂志第4期,刊发了著名《水浒》专家张国光对邓、李的《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的质疑文章。1979年3月20日,邓广铭教授独自撰写文章,回答张的质疑——《就有关宋江是否投降、是否打方腊的一些史料的使用和鉴定问题答张国光君》。全文分两大部分,八个小的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申述和澄清,以期有利于学术讨论”。文章最后的结论仍然是:“一、不能把历史上的宋江同《水浒》中的宋江混為一谈。二、历史上只有一个宋江。这个宋江并没有……投降,而是在反抗斗争失败后被……部队俘获了的。既不曾投降过,当然更不可能有从征方腊的事。”不知因何缘故,文章在差不多一年后才在1980年第1期《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上刊出。

1982年,随着争鸣的不断深入,新的史料的提出,邓广铭教授对“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的观点有了较大转变。这在其1982年末发表在《中华文史论丛》第4期的文章中有明确表述。文章的标题为《关于宋江的投降与征方腊问题》。全文分三部分:“一、对近几年来讨论这一问题的回顾”;“二、对李若水(北宋宣和年间大名府元城县县尉)《捕盗偶成》诗试释”;“三、宋江的投降、复叛和最后被擒的确实年月仍难考定”。其中的关键史料是“图书馆学专家马泰来先生揭出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证实,宋江等人之曾经投降,是确有其事的……”邓教授在文章中诚实地说:“《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刊出了马泰来先生的《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一文,我读过之后,深感自己的掩(弇)陋太甚,惭愧无似。过去我只曾翻过一卷本的李若水《忠愍集》,竟没有注意到它是一个不全的本子。北京大学图书馆分明有一个从四库本抄来的三卷本《忠愍集》,因为未加注意,也竟不曾去翻阅。一卷本的《忠愍集》是只有文,没有诗的,所以,我只是在读过马先生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李若水有《捕盗偶成》一诗,才知道此诗中谈到了宋江等三十六人一同接受招安的事……”《捕盗偶成》全诗共20句,前八句全都是叙述宋江等36人从起义到受招安的事:“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邓广铭教授明确表述:“……这八句诗总已雄辩地说明,在包括折可存在内的北宋部分军官,于镇压了方腊之后而‘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愈月继获这一事件之前的某年某月内宋江等三十六人是的确曾经一度投降过北宋王朝的。同时这也就证明,我们在《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一文中坚决反对宋江曾经投降之说,是完全错误的。”

邓广铭教授还结合其他史料和全诗综合分析,得出阶段性结论。他在文章中说:“总之,从李若水这首《捕盗偶成》诗的全部措辞(词)命意来看,我以为,其反映的,是宋江等三十六人确曾一度接受过北宋王朝的招安,然而却又确实不曾参加过北宋王朝镇压方腊的战役。在接受招安过了一年以上的时光之后,宋江再度反叛,所以宋廷才在折可存等人镇压了方腊的起义军而班师经过开封时,颁降了‘捕草寇宋江的命令给他们,而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又把他擒获了。”

不过,邓广铭教授在未有“确实的资(史)料”前,留下了存疑——“宋江的投降、复叛和最后被擒的确实年月仍难考定”。这也是给研究宋史特别是研究宋江的学者留下的一个课题。

邓广铭教授是著名的宋史专家,在“文革”结束前最后一年的特别敏感的宋江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又在历史转折阶段和改革开放初期,坚持百家争鸣,认真对待别人提出的新的资(史)料,坦承自己“掩(弇)陋太甚,惭愧无似”,并公开发表文章,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感佩,也是值得后来学者们鉴戒的。邓广铭教授去世多年,我根据老人家在“文革”时期送给我的《资料》,和后来邓小南教授转给我的争鸣文章,一并学习分析,写成这一篇文章,目的也在于此。这也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猜你喜欢

水浒宋江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延揽人才,宋江最佳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宋江给李逵的一封信
《水浒》求疵录二则
《闲看水浒》里的黑暗江湖
宋江为什么不杀情敌张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