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方言的元音格局研究
2018-08-31张大坤
张大坤
摘要:昌平方言划属北京官话京师小片,语音格局与北京城区话相似度高,主要差别体现在元音格局上。元音格局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包括的内容有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表现、整体的分布关系等。笔者对昌平7个方言点的元音进行声学实验,发现昌平方言的元音格局内部分层明显,主要体现在元音[y]的游移性。
关键词:昌平方言 元音格局 实验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50-02
一、昌平方言元音格局的实验说明
元音格局是元音系统性的表现,包括的内容有元音的定位特征、内部变体的表现、整体的分布关系等。石锋在《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中提到“每一种语言和方言中的元音音位各自形成一个格局。可以在元音舌位图上直观地表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用声学元音图来作分布描写。”①
依据前期调查及音系整理的结果,确定昌平方言中有“”9个元音。其中6个舌面元音,2个舌尖元音,1个卷舌元音。从《方言调查字表》中选择样本字设计实验用字,每种元音选取8个样本字,7个方言点共20个发音人,可以得到1440个发音样本。使用南开大学开发的Minispeech-Lab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元音声学实验,统计元音F1、F2的数值,运用公式进行相对归一化处理,得到昌平方言总体的元音声学分部情况。V值运算公式为:
V1={[B1x-(B1min-SD1min)]/[(B1max+SD1max)-(B1min-SD1min)]}*100
V2={[B2x-(B2min-SD2min)]/[(B2max+SD2max)-(B2min-SD2min)]}*100
二、昌平方言元音格局的表现
经过对昌平7个方言点所有元音数据统计运算,得到昌平方言元音V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经数据处理,可作出如下图所示的元音格局的声学分布图:
昌平方言元音声学分布图
观察上图,元音[a]形成的矩形框最小,分散程度最小。其中V1的分布范围在72.2~81.3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49~55.2之间。其纵向分布的范围大于横向分布。元音[i]形成的矩形框较小,说明[i]的分布比较集中。其中V1的分布范围在之间21.8~33.8,V2的分布范围在73.6~81.8之间。纵向分布的范围略大于横向分布。元音[y]形成矩形框比[i]的要大,这说明其分散程度要比[i]的大。其中V1的分布范围在21.9~36.5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66~75.8之间。其纵向分布的范围大于横向分布。元音[u]形成的矩形框较大,分散程度略大。而且横向分布的范围明显大于纵向分布,构成横长长方形。其中V1的分布范围在29.8~39.3之间,V2的分布范围23.2~35.1在之间。舌面元音的位置相对于中央位置稍微偏后偏上,而元音[o]的位置则在中间,总体靠后偏上。其中元音[o]形成的矩形框较大,分布范围较大。V1的分布范围在39.9~56.1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37.7~50.3之间;元音[o]形成的矩形框最大,分散程度最大。V1的分布范围在37.7~54.7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30.2~44.8之间。两个舌尖元音 ,位置都比较靠上居中。且两个元音形成的矩形框都比较小,横向与纵向的分布范围均比较小。其中元音的位置相对于元音 ,要略微靠前靠下。V1的分布范围在34.1~46.1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52.1~59.8之间;元音 V1的分布范围在32.5~43.9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46.3~55.5之间。舌尖元音 与舌面元音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尤其是纵向交叉比较明显。元音,其分布在全图的中央位置。矩形框较大,分散程度较大。其中V1的分布范围在48.6~63之间,V2的分布范围在50.9~58.6。
三、昌平内部各方言点元音格局的对比研究
实验表明,昌平7个方言点的元音声学分布情况大体一致,[i]、[y]、 、[u]为高元音,这5个高元音中,[i]、[y]靠前, 居中,[u]靠后。[o]为次高元音,位置比较靠后,且在[u]前。元音为中元音, 在
偏右靠上的位置。元音[a]为居中的低元音。其中,元音 的相对位置最为固定。7个方言点中,元音[a]始终是位于最靠下居中的位置,且分布范围都是最小的;元音[u]始终位于最靠后偏上的位置;元音 则始终位于全图的中央位置。比较7个方言点的元音分布范围,元音[a]基本是分布范围最小的,发音最为稳定,而元音[o]则基本上是分布范围最大的,分散性较强,发音不稳定。
对比分析昌平7个方言点的元音声学分部情况,元音[y]在各方言点的声学分布图中的位置差别最大。可以根据元音[y]位置分布的不同,将全区分为三种类型:平原型、半山区型、山区型。其中平原型的元音[y]在[i]的后边、稍微靠上或基本持平,这一类型的[y]的发音与北京话相同;半山区型的元音[y]在[i]的后边、靠下的位置;山区型的元音[y]与[i]的位置重合一致。
平原型的方言点有阳坊镇、南口镇、崔村镇、小汤山镇;半山区型的方言点有延寿镇、流村镇高崖口村;山区型的方言点有流村镇长裕城村。元音[y]在这三种类型中的上下前后位置均有不同,不同类型的[y]的实际发音中也有不同,平原型的与北京话相同,半山区型的[y]在与[n]、[l]相拼时,实际发音为合口呼[uei];山区型的[y]展唇化明显,实际发音接近齐齿呼[i]。
四、结语
昌平方言格局分布中 为高元音,这5个高元音中,[i]、[y]靠前,居中,[u]靠后。[o]为次高元音,位置比较靠后,且在[u]前。元音 为中元音,[r]在[e]偏右靠上的位置。元音[a]为居中的低元音。这与舌位图的位置分布基本一致。其中[i]、[y]两元音的分布范围多有交叉,[o]与的分布范围交叉。元音[a]的分散性最小,分布最集中,发音最稳定,元音[o]的分布范围最大,分布较分散,发音稳定性最差。
昌平各方言點的元音格局主要差别体现在元音[y]的游移性上。根据[y]在图中位置分布的特点,可大致将这7个调查点分成3种类型:平原型、半山区型、山区型。这三类内部并非成片分布,比如流村高崖口与延寿黑山寨分别位于昌平的西南与东北方向,且均为山地地形。故笔者推测这种差异应该与昌平的地形分布有关。从汉语介音的历史演变看,罗常培先生认为“汉字之介音,依宋元等韵系统推求,应有[i]、[u]两种”②,也有音韵学家认为发展到宋元时期,汉语介音应该有[i]、[u]、[iu]三种。随着语音的历史演变,到了明清时代,介音方面出现了单音[y]取代了复合介音[iu],形成[i]、[u]、[y]三种介音并沿用至今。董建交的《明代语音演变研究》一文中根据“y和i可押韵”为判断标准,推测“y韵母和y介音的产生应该明代晚期”③。所以半山区型与山区型的音变应为古音遗存。流村镇长裕城村北依明长城,南望镇边城,东临白羊城,三城互为犄角是明代北京西北部防御的重要军事隘口因山谷长10余里而得名,亦称长谷城。流村镇高崖口村因谷口东侧有高崖而得名,是明代北京西北部军事防御的主要关隘之一,村子在元代已有记载。延寿黑山寨村地处十三陵以北,昌平和怀柔交界的地方。传说是该地过去有一个称为“黑山”的小山关,人们在黑山下聚居形成村寨。这三个方言点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村落,且都处于山区半山区。地形上相对封闭,尤其长裕城村位于狭长山谷中,对外交流接触没有平原区方便。也就为留存更为古老的语音提供了可能性。
注释:
①石锋.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4.
②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61.
③董建交.明代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7:69.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