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粉喷桩加固机理及其在万丰路工程中的应用
2018-08-31陈文波
陈文波
株洲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南株洲 412000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软基处理方式越来越多,目前最常用的有换填法、排水固结法、挤密法、砂石桩法、振冲法、强夯法、灌浆法、水泥土搅拌法等。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各地施工机械条件、技术水平不尽相同,应根据不同条件合理选择处理方法。粉喷桩是水泥搅拌法中的一种,本文通过阐述粉喷桩加固机理,结合万丰路中粉喷桩的应用,对粉喷桩的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进行介绍,供相关人士参考。
1 粉喷桩的加固机理
1.1 定义及适用范围
粉喷桩属于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方法的一种形式,利用水泥等材料作为固化剂主剂,通过专业机械与软土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与软土之间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整体性、水稳性较好的具有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适用于加固各种成因的饱和软粘土,常用于加固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国内陆地上的施工实例处理深度已达27m(施工机械能力为30m)。
1.2 水泥加固土的原理
粉喷桩的加固机理基本是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水泥水解和水化反应在有一定活性的介质土中进行,由于水泥掺量很小,水泥土硬化速度缓慢且作用复杂,受土质条件影响较大,其强度增长的过程与混凝土硬化相比较慢。
粉喷桩的粉体主要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由氧化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三氧化硫等组成,由这些氧化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不同的水泥矿物。在反应中生成的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能速溶于水中,使水泥颗粒表面重新暴露并与水反应,周围的水溶液就逐渐达到饱和,新生成物以细分散状态的胶体析出,悬浮于溶液中,形成胶体。
当水泥的各种水化物生成后,有的自身继续硬化,形成水泥石骨架,有的则与一定活性的粘土颗粒发生离子交换、团粒化、凝硬反应,从而形成固结体。水泥加固土的强度主要来自水泥水化物的胶结作用。
2 粉喷桩在新马EBD万丰路中的应用
2.1 工程概要
万丰路位于新马EBD的核心地带,是新马EBD东西向重要的城市主干路,路幅宽度32m,全长约3.0km。道路范围原地貌为农田,因万丰路南侧万丰湖已完成围湖蓄水,路基范围部分被水淹,形成“水塘”,面积较大,且水深平均约4m。针对该路段软基处理,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对路基处理方案进行了论证,综合施工条件、进度和成本考虑,最终选择回填路基后采用粉喷桩对路基进行处理。
2.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粉喷桩处理范围内路基原地貌为农田,最上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呈灰黑色,具腐臭味,饱和,流塑,属松土,深度约0.7m,不能作为路堤基础持力层;第二层为粉质粘土,褐黄色,土质较均匀单一,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湿,硬塑,属普通土,可作为路堤基础持力层。
2.3 设计计算
粉喷桩的设计主要包括处理范围、处理深度、桩体间距、施工工艺等。
2.3.1 粉喷桩处理范围
粉喷桩的处理范围应参考路基基础要求,兼顾各类构造物、管线的情况,同时考虑现场施工条件。万丰路路基范围内水位标高为40.8m,为便于施工,填土至水位以上0.5m作为粉喷桩施工面,以填方区边坡1:1.5坡率计算确定粉喷桩范围。
2.3.2 处理深度
粉喷桩加固深度为穿过软土层,入路基持力层深度不小于0.5m,平均桩长7.0m计。
近年来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显示, 生物钟节律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重要的内源性调节机制,其对糖、脂肪等代谢的调控是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使能量代谢变化呈现出重要的特征——节律性以来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11]。更重要的是,时钟基因震荡节律的异常与糖代谢以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2-13]。有研究发现,生物钟昼夜节律紊乱可导致糖代谢障碍、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等[14],同时生物钟节律紊乱也可能是糖尿病产生和进展的重要促发因素[15]。如前所述,积极探索糖尿病对心肌时钟基因Bmal1/Per2的影响及具体形式可能为防治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2.3.3 桩体间距
根据株洲地区粉喷桩的应用情况,桩径一般采用500mm,水泥渗入比为12%时,桩身强度一般为1.0~1.2Mpa。根据桩身断面尺寸、每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及厚度计算单桩承载力。公式为:
根据道路路基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要求为150kpa以上,据此计算置换率,公式为:
由置换率计算总桩数,公式为:
粉喷桩呈梅花桩布置,根据总桩数及处理面积可以计算得出桩间距。本工程粉喷桩间距为1.2m,如图1。
图1 粉喷桩平面布置图
通过粉喷桩设计可知,粉喷桩间距、桩长主要受软土层厚度、桩间土的侧阻力及桩端天然路基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大,因此,进行粉喷桩路基处理设计前,应加强对软土路基勘探,获取与现场情况相符的地质参数。
2.3.4 其他设计参数
(1)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2)碎石垫层:采用未筛分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30mm。
2.3.4.2 施工技术要求
(1)粉喷桩喷灰量每延米不小于55kg,水泥土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200kpa,正式施工前须进行试打,以确定最终每延米喷灰量及桩长,并打入路基持力层以下0.5m。
(2)施工前应先进行工艺试桩,以检验机具性能及单位桩长喷粉量、工作压力、钻进和提升速度等技术参数,每个作业点工艺试验桩不少于5根。
(3)粉喷桩施工严格按工艺试桩试验参数进行。钻杆提升作业时应控制搅拌速度,边喷粉边搅拌边提升,钻头提升至设计停灰面(粉喷桩桩顶标高以上0.5m)时,停止喷粉,并慢速原地搅拌2~3min。
(4)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整,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移动,机架和钻杆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0%,施工中加强对钻杆垂直度的观测,如发现偏差较大应及时调整。
(5)施工前进行桩孔定位,钻机与桩位对中偏差不得大于20mm。
(6)严格控制喷粉标高和停粉标高,不得中断喷粉,严禁在尚未喷粉的情况下进行提钻作业。
(7)施工中若出现喷粉量不足,应整桩复打,复打喷粉量应不小于设计用量。
(8)搅拌头预拌下沉时电机的工作电流在试桩时应结合地勘报告,依据电流变化情况,得到判断进入持力层的依据,不得超钻。
2.4 施工工艺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准备和实施组织设计,并进行工艺性试桩。施工顺序如图2。
图2 粉喷桩施工顺序
2.5 质量控制及检验
成桩28d还应采用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检验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不得低于150kPa,检验数量必须大于桩总数的1%,且单项工程不应少于3根。该工程检测流程如下:将设计承载力作为控制标准,最大承载力为400kN,是设计承载力的2倍,加载分为8个层次,加载一级后间隔一定的周期观测一次,时间间隔分别为5、10、15、30min,详细记录观测信息。卸载按照等量法分为四级,每级持续时间为1h,卸载后观测一段时间,时间间隔分别为5、10、15、30min,卸载至0时,观测桩顶残余沉降量。该项目抽检质量与设计要求相符[3]。
3 结语
软土地基的存在会对道路基层性能造成影响,为保证道路建设质量,需做好软基处理工作。粉喷桩法作为软土路基处理方法之一,其具有处理效果佳、施工便捷等优势。如何做好路基处理中的粉喷桩应用,应从设计阶段着手深入研究,施工阶段加强管控和检验,以期达到好的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