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恒则成
——安徽滁州公路管理局的科技创新之路

2018-08-31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吴敏

中国公路 2018年15期
关键词:滁州市管理局碎石

文/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吴敏

2014年6月26日,北京。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安徽省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时任局长)蒋新明登上了交通运输部第十八期交通科技大讲堂,就新型抗弯拉水泥混凝土路面、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两个基础性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讲解。“交通科技大讲堂是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最高平台,基层科研人员能登上国家交通运输部科技大讲堂的,恐怕不多。”一提起此事,蒋新明有些骄傲地说,这不仅标志着滁州市公路管理局科技创新工作走上了全国交通科技最高讲台,也标志着滁州市公路管理局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和肯定。“路上艰幸,有恒则成。”蒋新明这样总结团队的科技创新历程。

每一个创新都实用

滁(州)全(椒)路腰铺段中修现场,蒋新明看着不时驶过的重型货车,感叹道:“这条路已运行12年了,要不是运石材的重型车辆碾压,还不用中修呢。”蒋新明指着已经刨开的路面老旧沥青层说,若是按常规方式修建,该条路已经到了大修的年限。采用“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修建后,只要重新更换沥青层即可,主结构完全不用动,“看,如今的面层结构,也很平整结实。”

所谓“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沥青路面抗裂缝新技术。“这些年,我们从‘新型抗弯拉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研究到‘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研究,再到‘改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微裂均质化处治再生’新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难题,但我们坚持自主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蒋新明说。

蒋新明在滁(州)全(椒)路腰铺段中修现场(居中、穿黑衣)

公路裂缝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被称为公路路面的“癌症”。一条小裂缝,看着不起眼,但只要下场雨,被汽车一碾压,就会出现“一场雨水、一片冒浆、一路坑槽”的现象,一般5年至8年,整段路面便会大面积损坏,严重影响公路的品质和寿命。

1999年,在省道307线明(光)凤(阳)段沥青路面改造时, 滁州市公路管理局按照常规标准二灰碎石基层铺筑方法精准施工,但完工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间不长路面就出现了裂缝。

“这事对我们打击很大。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走上了漫长的科研创新之路。”蒋新明说,虽然科技创新不是公路管理部门主业,但要修好路,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作支撑。2000年开始,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对沥青路面抗裂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配合比设计、结构层间摩阻约束和应力释放。

2004年,按照“刚柔相济”理念,该局创新性地提出了应力释放技术思路,研究了“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该技术以大而多的粗碎石嵌锁形成骨架,作为承载力的主要贡献,填充细粒式水稳碎石稳定骨架,保证基层结构的稳定,防止基层推移变形而产生网裂下沉。不仅基本克服了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还大幅度减少了基层的疲劳损坏,延长了公路使用寿命和大修周期,减少了全寿命周期费用和资源的消耗。

2005年改建的滁梁路,应用了“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新技术,使用12年无反射裂缝,日常维修量很少,路面结构稳定,路况良好。2017年进行预防性养护,加铺4厘米沥青面层,全面恢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品质,预计可再使用10年以上。2006年改建的滁全路,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重交通的一级公路,仅维修部分路段沥青面层的车辙,至今无反射裂缝,路面结构稳定,预计可延长大修周期1倍以上,节约了投资和资源的再消耗。该项创新技术在滁州共应用了180余公里,节约大修投资约5亿元,节约碎石等矿山资源约150万吨。

融入创新工作体系

公路技术的研究周期长,难度大,道路观测期至少5年,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早期的公路部门缺少正规的实验室,为检验沥青的性能,个别技术人员在自己家架起煤油炉,炒拌沥青和石子;为防止工地夜晚没有人监管、施工人员偷工减料,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干部职工逐个工地查看,并在摊铺好的路面上多处取样,测量水稳的厚度是否符合标准。

为了解雨水对施工过程的影响,蒋新明带领团队成员现场察看。

交通运输部给滁州市公路管理局颁发的推广证书

蒋新明担任交通运输部第十八期交通科技大讲堂主讲人

在创新实践中,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协同优化配置各类外部创新资源,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化,有效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标准化。

15年前,在研究沥青路面裂缝问题遇到瓶颈时,他们想到了路面裂缝研究的权威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沙庆林。

“我们是通过北京114查号台联系到沙院士的。沙院士对我们提出的困惑很感兴趣,答应我们到北京探讨。”蒋新明回忆道,“听到消息后,我们特别激动,当即赶到火车站,没有座位,买了两张站票。第二天准时赶到京城。”听了汇报后,沙庆林院士惊讶地说:“你们不简单啊!有些想法已经超越了我的研究。”此后,沙庆林院士十分关注滁州公路的技术开发,多次到滁州实地考察、指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滁州市公路管理局在国道104线明光段大胆启用新型水泥路面技术,为了比对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所产生的多个强度数据,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在工地进行检测记录;为了了解雨水对施工过程的影响,他们冒雨在现场观察。工程竣工后,前来检测的东南大学道路实验室专家说:“这是我从事此项研究以来,看到强度最高的水泥混凝土路段。”如今,该路段已使用17年了,路况仍然保持完好。

打造公路升级版标准

“应用新型水泥路面技术,我局一年修建水泥路76.3公里,可节约水泥4500吨,节约成本360余万元。若此项技术在全国推广使用,每年最少可节约工程成本约13亿元。同时可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和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蒋新明说,使用沥青抗裂缝技术,将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一倍以上,全国每年可节约道路的大修成本几百亿元。

滁州市公路管理局自主研发的“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改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两个重大基础性课题,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得到了交通运输部专家的充分认可。目前,这两项科技项目正在联合长安大学共同编写行业标准;“新型抗弯拉水泥混凝土路面”科技项目正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编写行业标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微裂均质化处治再生技术规程”已确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

猜你喜欢

滁州市管理局碎石
碎石神掌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悲壮归乡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
火车道上为什么铺碎石?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