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交通:立足中国
2018-08-31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上举行的交通强国论坛——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的第二个主题板块是——立足中国。六位重量级嘉宾就交通基础设施面对的挑战、优化和升级路径,绿色交通和智能交通的战略方向,AI技术对城市交通的变革性影响,货运和不停车收费领域的新模态等建设“交通强国”的宏观、中观、微观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既关乎宏旨,又关乎细部。
交通运输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和服务性的特征。“立足中国”作为交通强国论坛的第二个板块,由“交通强国重大战略研究”课题组专家成员,立足当下、立足国情,描绘实现交通强国的路线图,以及支撑这些目标的战略和政策,探讨强国建设从务虚到务实的必要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在报告中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的基础环节——交通基础设施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卢春房就我国交通基建在新技术、安全、绿色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智能化、一体化、装配化的解决方案。
中国公路学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丽分享了她在“基础设施优化”这一专题的研究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优化与提升所做的一系列思考,比如政府事权的分配,资金和市场运作的重要性,以及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如何具备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等重要特性。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陆化普详细介绍了实现绿色交通和智能交通的机理,同时也强调了实现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智能、开放共享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是——服务水平世界一流。
交通强国建设离不开绿色发展主导、智能交通引导,而这两方面的技术先行者是企业。论坛上,滴滴出行首席科学家、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刘向宏,G7智慧物联网公司创始人兼CEO翟学魂,深圳思凯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华3位来自企业的专家学者,从实践经验的角度,介绍了AI如何驱动城市交通变革、货运安全出行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北斗泛在精准定位的不停车收费技术引发的收费革命。
对于变革性的技术将引发的出行革命,现场与会专家和代表都激动不已。20多位院士和40多位企业代表就交通强国如何在技术应用上对标国际,如何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如何推动交通强国战略中的各个领域稳定、有效落地,展开了现场对话和激烈讨论。
在交流互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指出了“交通强国重大战略研究”课题应适度超前的“度”。过度超前就是幻想,过度保守就是墨守成规。课题组有100多位成员,其中包括26位院士,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规划2045年甚至2050年的交通,如何既要有前瞻性,又要保证落地。交通强国的建设纲要必须解决这个顶层设计的问题,以推动重大战略的实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表示:新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说发展出了三个层面:一个是物理层面的,也就是传统的公路、港口、铁路等;第二个层面是数字化基础设施,比如物联网、云平台等;还有一个层面是软性的基础设施,比如机制体制、标准规范、质量监督等。
面对如何用大数据有效协调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间的衔接和匹配,徐丽说:这是一个庞大而关键的命题,中国公路学会也正在积极摸索,比如,学会今年联合阿里巴巴高德地图成立了“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同时还准备联合G7智慧物联网多方合作,创新行业规划方法,更加有效地应用大数据,用更加精准的规划去指导行业。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甦在交流中称:交通强国不应单指在中国很强,而应该考量强国对世界的贡献,也就是全球服务能力。目前,工程建设里的管理理念滞后,设计是设计、业主是业主、施工是施工,没有统一。而发达国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我国还停留在将社会资本投入最少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所以,理念上应该创新。另外,交通行业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这是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会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受到了体制机制的束缚。所以,机制上也应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