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近代优秀建筑探析
——以新四军军部旧址为例
2018-08-31张依梦杨洋如意
张依梦,杨洋如意
(1.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安徽 合肥 230001;2.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1 研究背景
江西南昌,古称豫章、洪都,建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南昌也有英雄城的称号,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也保存有少量的优秀中国近代历史建筑,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贺龙指挥部旧址、戴笠公馆、新四军军部旧址、亨德利店等。
中国近代建筑的时间范围是自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大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其中传统复兴时期是民间建筑的中西交汇和新建筑探索的“中国固有形式”,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折衷做法的混合式和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等3种设计模式[2]。建筑作为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近代建筑反映了当时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也对中国现代建筑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挑选南昌遗存的著名近代建筑,对其进行调研分析以及建筑测绘资料收集整理,深化对南昌近代建筑的认识,为历史建筑的扩建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笔者调研的是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典范。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保护区由捷报社大楼、军部旧址主楼(如图1)及其他辅助建筑构成,整体风格为法式,又有典型的中式风格,楼房四周有边廊,四角有六角亭。1938年1月6日至4月4日,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在此正式成立。
图1 旧址主楼
旧址始建于1915年(民国四年),原为南昌市高升巷1号的北洋军阀张勋公馆[3]。新四军军部旧址主楼(7号楼)为公馆主体部分,坐南朝北。主楼的占地面积达500多m2,采用砖木结构,共两层,一二层之间通过中轴对称的两架木制楼梯连接。建筑外墙采用的是朴素的砖砌外墙,主楼四面由券廊包围串联起来,适应南昌夏季炎热的气候,使建筑显得轻盈而有韵律感。券廊共有8开间,中间开间略大,增加了一对小圆柱紧贴在券柱旁,正对着主楼的主入口。连廊的4个端部建有4个六角亭,类似于西方建筑的碉堡。屋顶为传统的木制歇山顶,屋顶上设有西式烟囱和老虎窗。这种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加上中式建筑屋顶的形式是十九世纪初十分流行的折衷混合式做法。建筑的台基不高,平面是一个规则的矩形,功能上采用的是西式平面布局的方式,属于当时典型的花园洋房。这种类型的住宅原为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东南亚的流行样式,移植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
旧址中坐东朝西的建筑为国民党捷报社旧址复原陈列馆(8号楼),占地面积258m2,建筑面积520m2。建筑形式与主楼类似,屋顶同样是歇山顶,但没有老虎窗。建筑四周包围券廊,中间五开间,端部取消了六角亭而用尺度相对较小的开间进行收头处理。
旧址建筑细节也同样是中西合璧,如图2。西式的有:建筑立面使用了少量线脚进行横向划分,建筑的门窗采用的是西式的拱门和圆形窗,券廊每间隔一券就装饰有券心石,房间内部有壁炉、火墙、卫生设备等。中式的有:小柱的柱头从西式的忍冬草改成了中式的花鸟式样,门拱的装饰为传统的中式万字纹、莲瓣与蝙蝠纹样,门的上部镶有瓷板内容为中国传统彩画等。
图2 原有建筑细部
3 新旧建筑对比
近些年,当地政府对南昌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总规划面积为28900m2,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陈列馆区、旧址保护区、纪念广场区。
如图3,陈列馆是新四军军部旧址扩建规划中的新建建筑,用于陈列展示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成立前后的历史与相关历史文物。建筑平面流线简洁明了,空间布局合理,大致呈一个方形,共有上下两层。首层的功能为展览与游客休憩服务,二层为行政办公、临时展厅、展品库房。建筑立面主要遵循原有老建筑的形制,采用古典的中轴对称方式。新建筑的屋顶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歇山顶,立面主体材质为白色大理石,利用壁柱和少量的线脚进行装饰,抽象的突出了建筑的体积感,同时也与老建筑产生了呼应关系。蓝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大理石墙面让人不禁联想到著名的近代建筑中山陵的形象。坡屋顶的下部有简化的西式山花,也体现了原有建筑中西结合的特点。主入口位于整个建筑立面的中心位置,利用突出建筑的连廊来强化主入口的形象。连廊为8柱7开间,正中当心间的宽度最大,两边依次有3个小开间。其中8根方正的立柱象征着当年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齐聚南昌城成立了伟大的新四军队。连廊的柱式与原有建筑类似但简化了大量的繁复装饰和线脚。新建筑的东西两侧也建有六角亭(如图4),建筑体量的穿插隐喻了新四军所处的复杂的历史环境[4]。同时也通过建筑形式的照应、建筑体量的对比、立面材质的使用,表现了纪念性建筑庄严肃穆的特点。
图3 扩建陈列馆
图4 陈列馆侧面六角亭
南昌新四军旧址的扩建的新建筑采用的手法主要是通过与原有建筑类似的形象进行简单的组合,然后套用在新建筑的立面上。通过构件的形状、大小、材质等物理属性的相似,创造出连贯而协调的视觉关系,使人们与旧建筑产生联系,取得强烈的统一感。但这种的套用组合过于单一,方式过于陈旧。扩建项目只是简单的放在了景区内,并没有表现历史在这风云变幻的几十年里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建筑的体量感也过于庞大组合宽阔的建筑前广场,使新建筑庄严有余而亲和力不足。厚重的外墙并不能很好的与建筑所处的地域环境相契合,南昌的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多雨地区,建筑形式应该更轻盈一些。新建筑处于历史环境景区中,跟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如何在这种历史环境下设计出让世人认可的优秀建筑,使新旧建筑能够在时空上相互对话,使新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是我们当代设计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4 结语
我国现存的近代建筑经历了中国风云变化的几十年,战争的影响、城市化的破坏使得南昌遗存下来保存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少之又少,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原为住宅建筑,后因新四军在此建立得以保存。这一时期建筑作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探索建筑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做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