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8-08-30于晓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称于世,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文化魅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源泉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材料。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校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心理并不成熟的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当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源泉,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和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例如:尊老爱幼,公而忘私,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礼貌待人,遵纪守法,德智兼备,团结友爱,讲求公德,廉洁奉公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常迫切的,且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塑造完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精神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时代的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颁发文件鼓励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纳入规划课题并修改教材,弘扬优秀文化这一历史使命和重担就落在了青少年身上,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
二、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定位不准,有些学校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课堂备课模式墨守成规,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参抄写教学大纲,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致使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使原本充满情趣和智慧的人文教育蜕化为枯燥乏味的“记忆测试”,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单向的传授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注重知识,不理解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
应试教育客观上将基础教育变成升大学的选拔教育,人文内涵淡化,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传统文化“水土流失”,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甚至被取代、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的危险和严峻考验,西方文化成为了青少年头脑中的主体文化,我们自己的文化却被渐渐忽视和淡忘,许多学生都是西方文化的拥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偏低,不知道屈原、司马迁;说一口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文言文;喜欢过“圣诞节”,却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失去了感觉,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血缘可以靠遗传,文化则必须由学习与研究才可保存发扬。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当前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还难以承担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能够适应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教师主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教参,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和探究的乐趣,让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血液。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方针,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之一,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开展国画、书法、剪纸、民乐等文体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个人素质,去感染、启迪、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国民对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学校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对解决当前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使华夏儿女自强不息、求是务实,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增强公民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网络体系,整合全社会文化资源,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教育基地和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傳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精神源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性的工程,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接班人。
作者简介:于晓(1987-),女,山东省肥城市,肥城市河西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